中港穩守匯率 通脹難治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2007-12-31
P28  |  經濟.企管  |  獅子山學會  |  By 黃健明   

    中國內地的消費物價指數「屢創新高」,剛公布的十一月指數升近百分之七,其中食品價格升幅更甚,通脹逐漸成為民生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為減少貨幣供應以壓低通脹,於本年增加銀行存款準備金十次及上調息率六次,動作之頻繁較美國聯儲局猶有過之。

  香港的通脹情況跟內地不相伯仲,十一月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約百分之三,數字上雖然跟內地尚有一段距離,升幅卻是九年新高。

  通脹成因是過多貨幣追逐過少商品,與貨幣政策息息相關,而內地和香港的貨幣政策則跟匯率政策有莫大關係。根據著名經濟學者、歐羅之父蒙代爾(Robert Mundell)的理論,固定匯率、資金自由流動與自主貨幣政策三者無法並存(impossible trinity)。要是政府希望維持固定匯率和自主的貨幣政策,便須要限制資金流動、實施外匯管制,以防資金在缺乏經濟誘因(如過低的息率)下持續流走,使固定匯率崩潰;要是政府希望在固定匯率下維持自由的資金流動,便須要放棄貨幣政策的決定權,讓本身利率跟隨相連貨幣的利率調整,利用利率差距避免資金流走,維持匯率水平。

  香港實施聯繫匯率、港元與美元掛勾(香港的貨幣局制度與固定礇率制度不盡相同,在此不贅),同時保持資金自由流動以確立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於是香港的息率以美國聯儲局決定為依歸。因此,即使在通脹升溫、內地頻頻加息壓制之時,大部分銀行卻在月中跟隨美國減息。在聯繫匯率下,政府對打擊通脹實在「愛莫能助」。

  在外匯管制下,內地雖然可以調整息率和銀行存款準備金打擊通脹,但至今收效甚微。中央政府固然擔心大幅調升息率會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內地早已對用於出入口的外匯管制大為放寬,在內地連年錄得大額貿易順差的情況下,人民銀行只好多印人民幣購入美元,以維持匯率穩定。

  人民銀行近年的發鈔量持續上升,本年首八個月發鈔量已經增長近百分之十四,情況可見一斑。人民幣供應持續增加,資本賬的外匯管制反而使人民幣難以「走出去」,加息及增加銀行存款準備金的效用自然大打折扣。

  匯率是一幣之價,匯率波動會為出口商、投資者帶來風險,有礙經濟發展,但匯率的靈活性同時可以反映市場訊息、宏觀經濟環境轉變,從而及時使經濟作出調整。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南亞諸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導致外債沉重的企業以至政府陷於險境,但貨幣貶值亦使出口產品競爭力上升、國內資產對外資更為吸引,從而支持經濟反彈。相反,香港堅守聯匯,便須付上數年的通縮代替港元貶值作為調整經濟、重拾競爭力的代價。

   貨幣政策必須設定目標,亦即張五常教授所稱之錨。美國的貨幣政策以經濟增長及通脹為目標,因此金融市場甚為關注聯儲局對兩者的展望,以期窺探美國未來的息率動向。中國內地、香港以至大部分東南亞國家,貨幣政策則以本國貨幣與美元匯率為目標。假如本國經濟發展趨向與美國相若,美國又能保持穩定的貨幣供應增長,以匯率為錨的貨幣政策便既可同時保持匯率與物價穩定,又能避免政府及壓力團體以各種口號干預貨幣政策。可是,當美國為其戰爭費用、本土資產泡沬危機而大開印鈔機器之時,以美元匯率為錨的諸國,匯率穩定與物價穩定便成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匯率穩定與物價穩定孰重孰輕,實在難有定論。不過,遇上經濟環境轉變,兩者之一須要調整則為事實,否則價格失去調節之路徑,必然對企業、勞工市場造成重大衝擊。正因如此,討論如最低工資這類價格管制之時,香港實施聯繫匯率、缺乏匯率調整的局限,實在不可不察。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