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如何增加內需

施永青 – AM 730 (C 觀點 M06, 9.3.2009)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近期,歐美國家的股市雖已明顯回升,但人民的消費意欲卻依然在低位徘徊。這種情況令長期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飽受壓力。為此,中央的財金官員都紛紛表示,中國有需要調整其經濟結構,以增加內需,減少對外需的依賴。

這個方向當然正確,但他們斷症的角度,以致開出的藥方,我卻有所保留。

他們認為:中國內需不足的原因,是儲蓄率太高;而儲蓄率太高的原因,則是福利保障不足。因此,中國應增加福利,提供人民更多的保障,讓人民不用為將來的生活作過度的擔憂。這樣,人民才有條件降低儲蓄率,甚至放膽去借貸,先使未來錢。

這種做法,等同要中國行西方經濟發展的老路,而西方的模式已被證明,缺乏持續發展的能力,中國沒有必要去跟隨這條沒有前景的老路。

積穀防饑乃中國人民的傳統智慧,人民有較高的儲蓄率,是中國經濟的優勢,而非缺點。中國受金融海嘯的衝擊較西方小。與中國人民的儲蓄率高,有莫大的關係。沒有理由因為給西方埋怨兩句,我們就跟著他們的屁股走。

我認為,儲蓄多少,花費多少,每個家庭都可以有不同的比例,讓人民各自按自己的處境去作判斷好了。這樣,可保持民間的多樣性,好過由政府一刀切。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人民中起碼有一部分人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用人人都要靠政府施以援手。藏富於民勝過藏富於國。

要藏富於民,就得讓人民有更大的支配財富的能力,而不是向人民抽重稅,然後由政府去提供生活保障。西方的經濟證明,福利保障過高,只會養成人民依賴政府的習慣,因而失去了自力更生的奮鬥心。

再者,把資源交給政府去安排,效率一定不會高,只會為貪污和浪費提供更多的空間。西方現時的福利制度,成本甚高,政府已不勝負擔,甚至面臨破產。中國何苦要去跟這條行不通的路。

無疑,中國現時的福利制度仍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我不贊成走全民福利化的道路,應讓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自己照顧自己,政府要照顧的,只是那批真正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不幸者。當人有能力為自己的將來謀幸福的時候,人生才有意義。當人要靠新的福利政策才能改善生活時,人就會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樣的生活一定不會好過。

中國要增加內需,不宜靠增加福利,而應該讓人民對自己的努力所得有更大的支配權。現時中國的分配方式不公平,財富落在少數人手裏,這才是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不過這個問題太複雜,只好另文再談。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