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市場 只有利益的教育霸權

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02/12/2010)

「教育不是商品,怎可以用市場的方法來運作!」

每次提出香港的教育要改革,要讓父母和學生有選擇的自由,我總會遇到這種答案。 可惜,說這種話的人,其實十居其八九說不出「商品」是什麼,更不了解「市場的方法」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市場不就是追逐最大利潤嘛!」繼續辯論下去,就會有人拋出這個似是而非的定義。「根據市場等於追逐最大利潤的前設,教育市場化就是學校只顧利潤,犧牲學生,剝削教師。」當然,說這種話的人根本心不在市場,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教育制度的變與不變,怎樣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關乎自身利益的問題,據理力爭乃天經地義。希望各位教師可以坦誠一點,接受這一點人性的現實。老實說,雖然從事心靈的工程,作育英才的偉大志業,教師是平凡人,也有自身需要的考慮。既然老師選擇到那一間學校工作,住在那一區等,都是用市場的方法去作出決定,為什麼家長和學生就是不可以用市場的方法去選擇學校?

派位制度又何來的合理性?假如為了貫徹「教育不應由市場決定」的原則, 政府善意提出減輕教師選擇工作地點的煩惱,從今起教師在哪裡任教,教什麼科,一律由中央根據教師居所分配教職,請問教師會覺得這個制度合理嗎?為什麼反轉過來將學生亂點鴛鴦的派位就合情合理呢?兩個都是將教師和學生配對的方法,為什麼一個是公平公正,另一個卻看來怪誕離奇?雙重標準都可以包裝成合情合理,香港最大的荒謬莫過於此。

本來,直資學校就是在派位制度之外,讓家長學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可惜,這個與主流津校並存的制度,一直備受打壓扭曲,也未有機會真正發展成熟起來。當年政府強推母語教學,不得家長歡心。僅存的少數英中,以及有自由選擇教學語言的直資,頓時成為了特殊階級。政策落實不久,津校組織便提出不公平競爭的指控,要求政府拑制直資教學語言的自決權。○四年,當時的教統局派員到全港直資學校,檢驗教師以英語授課的能力,收回直資的自主權。直資被剝削自主權,最少反映兩件事:一,教育界有不少人將公平理解成「要所有人一同被拖累到最差的狀態」。二, 他們既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家長的意願。

除了母語教育這個心結,不少教育界中人也將過分催促學生的罪名,統統加到家長的身上。作為兩個小孩的父親,過去幾年我和不少家長交流過教育制度的問題。我可以肯定說,多數家長只不過是希望子女有開心童年,得到健全發展。有些家長選擇直資學校,就是因為抵受不了傳統津校那瘋狂的催促文化。

資源分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透過市場運作,建基於自由選擇的供求關係;另一個非市場的方法,就是政治。直資學校風波,說到底就是政治主導資源分配必然的矛盾。

沒有市場,香港最終只剩下一個只有利益的教育政治霸權。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