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不發展金融業嗎

施永青- am730 (C觀點, M08, 08/12/2010)

(鳴謝施永青先生予以轉載)

2010年雖尚未過去,但香港已穩奪全球股市新股上市集資金額的冠軍,多過紐約與倫敦。其實,排第二位的是深圳,紐約排第三,倫敦排第七,反映全球金融焦點已經東移。若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而人民幣又逐步走向國際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更加鞏固。紐倫港的提法,將不是不自量力,而是實至名歸。

然而,我在社會上仍經常聽到對香港發展金融業持否定態度的看法。有些人會覺得,金融業用人不多,然而聘用的都是那些高學歷的精英分子,對基層的就業不會帶來甚麼好處,反會令貧富更加懸殊,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此外,亦有人覺得,金融業其實等同賭業;閒資缺乏出路,所以創造各種衍生工具互相對賭,對實體經濟不會帶來真正的好處。再者,金融業崇尚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竟想得出迷你債券的手法,連牛頭角順嫂的儲蓄都想「呃」。然而,香港的大學生卻一窩蜂的想從事金融業,這種趨向足以導致年輕一代的價值觀走向庸俗低格,不利社會的精神建設。

以上所說皆是事實,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之後,都無可避免地走向金融主導。這不是香港的選擇,香港亦無從選擇。即使是中國大陸,雖然經常強調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但在金融發展上,卻基本上是沿用西方的框架,只是在調校手法上才有點中國特色吧了。中國的企業一樣行股份制,一樣想上市集資;銀行與保險公司一樣成了企業中的巨無霸。另一方面,中國亦想發展自己的商品期貨市場,並且對發展衍生工具亦不排斥。無論是上海、還是深圳,總之個個城市大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都想發展自己的金融業。但如果連中國這樣一個不肯跟西方走的社會,也跳不出要行金融業的道路,長期跟隨西方發展的香港有條件另搞一套嗎?我現在看到的,只是有人說這套不好,但這些人卻提不出那一套更可行。

有些人信口開河說可以恢復搞製造業,甚至有人提議務農過田園生活。然而,這樣做實際嗎?廣大的普羅市民真的這麼喜歡當工人、做農民嗎?以香港的耕地,怎可以供七百萬人去務農;而製造業的增值能力,則連28元一小時的最低工資也負擔不起,過樸素的生活,以體力勞動去洗滌心靈,只有高收入的知識分子才偶然消費得起。基層市民可並不嚮往這種生活。

現實是:若果香港沒有高增值的金融業,不只是統計數字上的人均收入會下降,而是所有從事本地服務業的人的收入也會下降。原因是購買這些服務的人已付不起錢。同樣是做清潔工,做售貨員,或揸的士,在金融中心做的一定收入好過在工業中心做。全世界的情況都一樣。可以非常肯定,香港若是不發展金融業,基層的生活水平只會下降,而不是提升。所以,我雖然也不太喜歡金融業,但也不想叫香港隨便放棄這方面的發展。我不明白,為何一些專門維護基層利益的團體卻會主張這樣做?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