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制度之悲哀

祝越山- 蘋果日報 (論壇, A20, 30/12/2010)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教育新聞,上星期,某報章比較了副學士與初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發現副學士畢業生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五,而初中生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九,似乎副學士的就業情況比初中生還要差。當然,單以失業率就否定副學士的存在價值,似乎有一點妄下判斷之嫌。但到底香港的教育是否出了問題,又出了甚麼問題?

 

學生讀副學士賠本

筆者一向認為教育其實都是一種投資,莘莘學子投入時間、金錢、青春,希望換取市場上更高的職位、薪酬。如果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晉升前景、機會跟一個中學畢業生無異的話,又有多少人會因為對學問的追求而投放他們的時間、金錢、青春?

但現在,似乎副學士在社會的認受性不太高,當副學士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之時,才發現自己用了那兩年時間所讀的,在僱主眼中的價值接近零,這樣的投資,比買了雷曼迷債還要可悲。買了雷曼迷債最多輸清身家,讀了副學士,隨時賠上金錢又浪費青春。

我不敢完全否定副學士的價值,的確有人成功升上大學,又或者因着這個資格取得一份好工作。然而,除了那小部份的人,很多人發現讀了副學士根本沒有用,那兩年的光陰,就是多少錢也買不回。還有多少學生未畢業先背上一身債,這兩年的學習,換來了甚麼?值得嗎?

如果香港根本沒有足夠的職位給副學士去競爭,政府為甚麼還要製造這麼多副學士?小時候,老師、長輩教導,讀書十分重要,所以每個小朋友都要不斷進修,讀不上也請繼續讀,名列前茅那一班的確有機會飛黃騰達,可憐其他學生就成了陪葬品。

在政府推行學位量化寬鬆政策的年代,莘莘學子被迫進修,務求拿一張入場券。可憐我們的學生,淪為通脹下的犧牲品。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