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的通脹預期

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27/01/2011)

若非受制於約定俗成的規範,我對通脹這個詞彙是有點抗拒。中文的通脹,英語的inflation,都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良性通脹只要在受控之內,物價的溫和升幅不但可以接受,甚至乎有人會認為,通脹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當然,政府會濫發鈔票,人民卻不會坐以待斃,讓身家貶值。通脹持續,越來越多人會懂得選擇鈔票以外的儲蓄方法。結果,鈔票還未印出來,價值已先被貶,這種現象,叫做理性預期。

鈔票被貶,政府為了填補財赤的黑洞,便要印更多的鈔票,循環不息,便是惡性通脹。通脹像腫瘤,惡性抑或良性,都不是好東西。 雖然不是所有通脹都會病變成不受控的惡性通脹,就正如有些腫瘤可以潛伏在人體內好久好久都不會爆發,可是任何惡性通脹,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溫和受控的良性通脹。

一般而言,權力和利益的勾結越嚴重,政府的威信也越低落,人民也越不相信這些政府有任何動機去捍衞價值。不過,越是沒有認受性的政府,越要用花費來收買支持,收買支持的花費越大,財政的黑洞也越深,通脹壓力也越大。

制度的衰亡,不用等到惡性通脹才會開始。當政府以為藥石亂投都可以創造奇蹟,社會又怎可能有美好的將來?錢花了,什麼都沒有做出來,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卻不會白白讓送到口邊的肥肉被人拿走。政府也自然會投入更多資源,希望可以掩飾之前的錯誤。如是者,制度裡個個都是贏家,可憐社會最下層,辛苦賺來的,儲起的,都被人家花掉了,他們自己卻什麼都得不到。

文憑量化寬鬆,銅板另一面,就是學歷的通脹。跟貨幣的通脹一樣,打工仔的資歷銜頭越來越厲害,可是個個都投訴,手上文憑的價值越來越低。

八十年代之前,每年受資助進大學的本科生,大概佔相關年齡組別的百分之二。那個時候的大學生,個個不問身世,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的「叻仔叻女」。至八十年代中,第一輪文憑量化寬鬆開始。由八三至九一年,本科生人數由每年三千多暴升至過萬;每年受資助的本科生,增加至相關年齡組別的百分之十三。九一年,科大成立,也標誌着第二輪文憑量化寬鬆的開始。之後幾年,理工、城市、浸會紛紛「升呢」。由九一至九六年,每年受資助的本科生,再進一步,增加至相關年齡組別的百分之十八。

我不是說哪一家大學更有資格。畢竟,文憑量化寬鬆是個普遍的現象。九十年代畢業的一群,唯有在工作數年之後,拿個什麼碩士來證明自己與別不同。今日的大學生,更在第一個學位未畢業之前,也不知道市場上的需求,就已經開始計劃第二個學位。這個現象,叫做學歷的通脹預期,問題算不算嚴重,我留給大家去自行判斷好了。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