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 租金券代替公屋

星島日報 (每日雜誌  |   來論 A16 , 2011.3.26)

港台節目《窮富翁大作戰II》終於來到天水圍,這個被稱為悲情城市的地方。節目中安排主角到天水圍體驗當小販的生活,另外亦曾嘗試租用領匯街市內的短期鋪位,以及從天水圍到市區兼職等等不同的賺錢方式。

天水圍《窮富翁大作戰》

主角發現以上三種方法都不能賺到十分多的金錢。當小販終日提心吊膽,有機會被檢控;租鋪要交租;而到市區兼職則需要負擔昂貴的車費。主角於節目尾段,跟一班生活於天水圍的街坊討論。深感天水圍這一個圍城中實在沒有甚麼出路。看畢節目後,或者大家會問為甚麼政府不拿出更多資源幫助天水圍的居民?不過筆者覺得另一個問題更應該問:「為甚麼他們會住在天水圍?」

人類從生存以來,都是居住在最方便自己生活的地方。起初人類是住在鄰近水源、食物的地方。遊牧民族則尋找有草、有水源的地方短暫居住。到人類文明慢慢發展起來,貿易開始發達,則居住在貿易路上,從貿易中獲利,再換取所需。今天的人們,則是追逐工作。香港是一個小地方,這個現象並不常見;但在外國,為工作的緣故搬到另一個城市則是一個十分普遍的事情。

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導致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從包寧平房到徙置大廈、徙置區、廉租屋、十年建屋計畫,政府為基層市民提供照顧。然而,回歸後的八萬五為天水圍這個新市鎮成為一個公屋密度極高的地區。大量基層市民被政府編配到天水圍。但忽略一個重點,工作機會,並不是把一大班人放在一個地方就會被創造出來。人口分布跟工作地點的錯配造成了面前這一個困局。

天水圍的居民需要付出昂貴的車費,加上長時間交通,去換取一個遠在市區的工作機會。如果要幫助他們脫貧,最簡單的方法是要現金作出租金補貼,以取代公屋。讓他們自行決定居住的地方,讓他們省卻車費、時間,給他們尋找工作的機會。這樣才有脫貧的機會。
 
讓公屋成為過去,避免悲情城市的故事再次上演!

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 – 祝越山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