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醫護界保護主義

信報 (專家之言 P.37, 2011.4.27)

近年,因為人口老化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目急劇上升,令香港醫療系統負擔日漸沉重;當中公共醫療系統所受影響更是首當其衝。香港醫療系統公私營並存,因為私家醫院收費較高的緣故,普羅市民如遇上比較嚴重的病患,都傾向到公立醫院求診,而近年內地孕婦喜愛來港產子,私家醫院遂多了一門「新」生意──婦產科服務。

在商言商,只要有利可圖,私家醫院絕不介意多請幾名醫生作擴充,甚至高薪挖角。當眾多醫護人員流向私人醫療系統,而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又得不到適量補充之時,人手不足加重了現任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更多的醫護人員忍受不住,加深流失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內地孕婦是否主因?

香港醫療系統床位緊張,以及專門照顧初生嬰兒的深切治療床位(NICU) 使用量經常超額,甚至達到160%,引起不少香港人的注意、不滿,認定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為問題主因。民主黨早前進行民意調查,超過半數受訪者不歡迎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向內地孕婦訂下限額、徵收特別稅項!減少內地孕婦數目!」即使香港醫院管理局宣布公立醫院不再接受非本地孕婦分娩預約服務,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風氣並沒有減弱,只有私家醫院的床位難求,不斷加價。有報道引述中介機構的消息,內地孕婦即使花費10 萬、甚至20 萬元都想赴港產子;加價雖然可行,但難以真的為香港醫療系統減輕負擔。

「為醫護人員訂立標準工時、暫停開展新服務!」訂立標準工時也不能解決問題,難道香港的醫護人員會對病人視而不見、見死不救?可以預見,訂立標準工時只可為醫護人員爭取加班費。對解決問題卻是毫無幫助;若是要求醫管局暫停開展新服務,更是可惜。如果開展新服務,一定是有益於市民、病人的服務;暫停開展有價值新服務,到最後受損的只會是香港全體市民。

「增加學院收生人數!」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方案,但遠水不能救近火,要培訓一名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時間以十年計,病人的性命危在旦夕,可以等幾多個十年?
要短期內大幅增加醫護人員數目,何不開放市場,讓外地醫護人員來港服務?

筆者於大學認識一名好友,於英國取得註冊護士資格,然而為了種種原因決意回流香港,卻因護士管理局的制度,需要等待一年半才可以參加考試、考取註冊護士資格。

開放市場根本解決問題

回歸前,香港醫護人員的來源主要來自本地學院、英聯邦國家畢業生,以及向其他非本地畢業醫生舉辦考試,以取得執業資格。回歸後,醫務委員會不再承認英聯邦國家醫科畢業生的資格,護士管理局亦然。結果大批海外人才,甚至是於海外留學的香港學生被拒諸門外。試想一下,如果該批人才可以投入香港醫療系統工作,問題將迎刃而解。香港護士協會主席李國麟表示聘請海外護士不能解決問題,聘請數十名醫護人員當然無補於事,但開放市場,讓海外數千名醫護人員加入,情況將大不一樣。

醫學會會長蔡堅要求,政府必須先交出數據證明醫生人手確有短缺,而非行政問題令人手錯配,才可免除海外專才的執業考試。然而,無視醫生自身選擇權利,盲目為了保護本土醫生利益而損害香港市民利益,是否可取?

今年年初,一名女嬰疑吸入羊胎水,引致呼吸急速、心悸,因為公立醫院欠缺床位,醫生只能為女嬰插喉,女嬰兩日後才轉至聯合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

如果香港醫護人員足夠,也許該名女嬰可以更早得到合適治療。因為蔡堅口中的「行政問題」,苦害了一名初生嬰兒,筆者希望知道蔡堅如何面對該名女嬰的父母。

消除本土保護主義,才能從根本解決香港醫療系統的問題。

 

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 – 祝越山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