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外匯儲備要多少才夠?

蘋果日報 (利字當頭 B16, 2011.4.28)

如果世人對發行鈔票的央行有信心,儲備不用多。不過,如果央行沒有信譽,就算上萬億外儲備,也抵擋不住走資的壓力。

原則上,所謂的外儲備,其實就是發行貨幣的央行,持有非本國貨幣的流動資產。這些錢平常放,沒有甚麼意義。不過,當有人拿這個鈔票,到銀行要求兌回等值的其他貨幣,經過連串交易,最終應該反映在央行的儲備減少。越多人把鈔票塞回央行,這個國家的外儲備也會越來越少。相反,當全世界都要求買這個國家的鈔票,儲在央行的外儲備也越來越高。

國家用通脹蠶食人民財富

早前,消息指人行的美元儲備太多,就連國務院的夏斌也如是說。無錯,在聯儲局的量寬下,持有這一大筆美元,其實是不斷被人家「搵笨」。可是,將外儲轉到投資基金,分散到黃金、石油,甚至其他資產,情況就令我想起80年代末,那個幾乎可以買起美國的日本。事實上,外儲就是外儲,用來持有不流動的資產,就不是外儲。

大陸的外儲備超高,最大原因是連年的貿易盈餘。貿易有盈餘,正常情況下,人民的消費力也會增強,自然會多買點外國進口貨。儲蓄多了,也自然會分散投資到世界各地。可是,共和國的人民,嚴格來說是不許投資到共和國以外,買進口貨,也要被徵重稅。

大陸的金融封閉,除心理因素,更大原因是中央要用這個系統性的設計,透過信貸增長來支持長期擴張性的公共政策,副作用就是連年通脹。換言之,共和國人民被迫儲蓄人民幣,然後國家再用通脹蠶食人民財富。所以,在共和國境內,手持人民幣的人,都恨不得盡快買磚頭買手袋,只有我們才一窩蜂要人民幣。在這種設計之下,再多外儲也不夠。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