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 監管,監管,再監管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B14, 2012.7.16)

 

甚麼是填鴨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就是不經消化,似明非明地,將大量資訊生吞的行動。跟填鴨式教育的產物辯論,
通常他們都會拋出大量其他人的說法。「邊個邊個都咁講!」反正,辯論出來結果,無論是非對錯,又不是填鴨式教育產物自己的思考。所以,與其和填鴨式教育產物多講,最好還是去跟提出那些觀點的人求教。

 

銀行視風險如無物

倫敦銀行同業拆息事件,也就是LIBOR-gate,不少人條件反射,就覺得監管不足。無錯,對某些人來講,人世間所有事情,都可以透過監管去解決。不過,究竟客觀證據是甚麼,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隨着越來越多資料曝光,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來,英倫銀行都有「監管」同業拆息市場。不過,現在最值得爭議的問題是:究竟自2008年央行有否向商業銀行施壓,令到拆息報價比真實的資金成本更低。事實上,自從金融海嘯,央行的寬鬆政策,目的就是要令資金成本降低;不是為了銀行和經濟,而是為了負債纍纍的政府。

所以,以倫敦銀行同業拆息事件來證明監管不足,又或者「政府做得不夠」的論者,除非是有心混淆視聽,否則就是對這個題目根本一點認識都沒有。正如本欄上星期所講,LIBOR的報價機制本身不代表了市場價格,是誤解。真正問題,是央行由以前「罰重息拯救」變成今天的「零息拯救」,以致銀行視風險如無物,造就不合理衍生工具的存活空間。究竟這是太多政府干預,還是太少政府干預?如果有人真的認為,更多政府干預可以改變政府干預帶來的問題,我倒想聽聽他們的具體見解。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