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貴? 還是收入跟不上?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2.8.30)

 

「樓價太貴,後生仔上不了車,始終會影響社會流動性。」這個講法,香港人不會陌生。成長於七、八十年代之前的香港人,多數會認為,後生仔做業主,不是理所當然;他們會說:「當年,父母公一份婆一份,再加班勤工獎,偶然接一點手作賺外快,捱十幾年才上車。今天的後生仔憑什麼要一畢業就做業主?這代人是被寵壞了。」

八十後,觀點完全不一樣。幾年前,其實已經流行一種講法:「中產下流」;意思是,戰後幾十年那種有恒產、有穩定收入的中產,比例越來越少;而社會上,高收入者賺得更多,低收入的比例卻越來越多。中產夢幻滅的講法,不只在香港流行;世界各地,都有同類現象。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一紙風行。美國自從08金融海嘯,也有人總結經驗,提出失落十年的預測。至於歐洲,年輕人和中產更早就在困局當中的,可見將來日子也只會更加難過。中國,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當然,未來會怎樣,現時言之尚早,但種種現代社會的困境,馬克思信徒看在眼裡,彷彿都見到天國近了。八十後上不了車,中產萎縮,除了是樓價貴,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收入跟不上。收入跟不上,反映的現象,就是上流性不足。就算泡沫爆破,樓價回落,今天上不了車的人,衰退下仍然是收入和就業最受影響的一群,屆時有平樓一樣是買不起。

不少人相信,錢,可以自動生錢,就可以不斷將財富的雪球滾大,賺不到第一桶金,就永遠都為別人付出勞力。這通俗版的馬克思主義,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不少人的心中。不過,邏輯上,如果相信這一套,所謂的第一桶金,也只不過是偶然的好運。歷史實在有太多例子說明,財富的第一原則,就是一切動力來自創造價值的能力。換言之,這一代年輕人和中產收入追不上,因為他們創造價值的能力不足。這樣講,他們會不服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文憑和銜頭,史上最豐富。但希望大家明白,將文憑當作能力的證明,是迷信。這代人要是遇上了事業的障礙,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去進修。恕我坦白,與其說進修,不如說是花錢花時間弄張文憑。文憑量化寬鬆,破壞力絕不低於鈔票的量化寬鬆。

要是對知識有慾望,在互聯網的世界想學什麼都手到拿來。現今世界比以前更加緊密了,要是眼光只有香港,等於放棄了全世界的機會。與此同時,對世界各地尋找機會的人,香港只不過是七十億人當中的七百萬,是千分之一的市場。不過,當香港人放開懷抱去,在世界市場找機會,那就是規模一千倍的機會。大多數問題,靠政府沒有用。年輕人買不到樓,不能上流,其實只是表象。最終,社會上流是一個競爭的過程;只不過以前的競爭對手,是身邊見得到的人,現在卻是全球各地的精英在爭勝。中產不是下流,是往四面八方流。特區政府搞什麼單身宿舍,就連表面的需要都滿足不了,但卻延遲了這代人面對客觀環境現實的時機,試問最終沉淪在所謂的社會下流困局的人,又會是誰?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