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需求 效顯害大

am730 (C觀點A10, 2012.11.01)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梁振英先生長期在地產行業工作,對地產市場應比一般人有較深入的認識。因此,梁振英先生任特首後,大家都期望他在調節房地產市場方面能做出較好的成績。

事實上,他在剛開始時所推出的政策也比較正路,主要是想透過增加供應去解決問題。但房地產建設需時,短期效果一定不明顯,加上歐美不斷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大量資金沒法找到出路,紛紛流入房地產市場。以至他上任後,樓價依然升個不停,社會怨氣日增。

在這種情況下,他本可設法讓市民了解政府的能力有限,連新加坡政府這麼強勢都沒法把私人市場的樓價壓下來,很難期望香港政府可以頂得住全球的量化寬鬆政策。然而,梁振英政府初上台,極想提升自己的威望,不得不有所作為。加上社會輿論也比較短視,要求政府政策立竿見影。梁振英政府只好放棄純用增加供應去解決問題的政策,改用嚴厲的遏制需求的方法,希望達到即時效果。

這種即時的效果其實只是表面的,對炒家、外來投資者徵收超重的額外印花稅後,他們當然不會再興風作浪,樓價應即時降溫,但若果不能增加供應,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怎會得到真正的改善?香港人住得不好,並非純是樓價過高造成的。

內地就有物價局,可以規定牛肉麵賣多少錢一碗,汽油賣多少錢一公升。結果,牛肉麵雖然很便宜,但牛肉少了;汽油雖沒有加價,但油站卻缺乏汽油供應。可見由政府直接為市場訂價,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香港政府雖沒有那麼粗暴,但官員心中似乎已樹立了一把標準尺,一發覺樓價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標準時,就隨時出手調控,但求表面效果,不理長期遺害。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炒家與投資者清除,市場就會健康一些。這只是一種誤解,正如細菌與身體是共生的一樣,炒家與投資者亦是與市場共生的。把身體所有的細菌都消滅後,人連食物也消化不了。把炒家與投資者都驅逐出房地產市場後,市場機制亦會沒法正常運作。

成立有限公司,以法人的身份從事商業活動,是資本主義經濟能夠興旺的重要原因之一。前提是讓法人在商場上有與自然人同一樣的身份。今次政府推出的措施,不容許有限公司與人有同等待遇,買樓要多付15%的從價稅,等同妨礙了有限公司買樓收租的活動。

香港仍有很多人買不起樓,他們需要租樓;阻礙投資者以有限公司的方式買樓收租,叫需要租樓的人去哪裏租樓?這些措施會令日後的租盤供應更少,未買得起樓的人就只好捱貴租。他們的怨氣一定更大。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