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可解決在職貧窮?

am730 (C觀點, 2012.12.18)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在職貧窮是近年討論得比較多的社會問題。以前,一般人都以為,失業是造成貧窮的一個主要原因。現在卻發現,有一部分人雖然有工做,但由於工資太低,仍無法維持最起碼的基本生活,所以稱之為在職貧窮。

用以上的角度看,在職貧窮的原因是社會上有些工種的工資太低,那只要引入最低工資不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問題是社會未必可以一下子把最低工資訂在貧窮線以上。這不但會令部分中小企承擔不起,還可以令整個地方在全球失去競爭力。
前者不難理解,後者是因為如果同樣的工種在別處的工資較低,企業就會把生產綫與服務基地搬走。那政府雖訂了較高的最低工資,但人民卻找不到工作,變成失業貧窮。這可比在職貧窮更苦。

因此,最低工資的受益者往往都是一些別的地方搶不走的工作,如清潔、保安、信差、飲食、零售等。但這些都是服務本地人的行業,必須本地人之中大部分有較高的收入,才可以有條件為這類工資提供較高的最低工資。如果一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只能做清潔、看更之類的工作,這類工作的工資是增加不起來的。

其實,同樣是做這類工作,在香港做一定好過在菲律賓做,或去一些相對落後的其他國家做。可見要提高一個地方的最低工資是要有客觀基礎的。前提是先要搞好經濟發展,才可以提升最低工資。

可惜現時香港的政治氣候容不下理性討論,一講經濟增長就被認為學大陸視發展為硬道理,忽略了分配不均與社會公義問題,屬政治不正確。結果,社會都傾向用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就是引入最低工資,阻止無良僱主剝削工人。

過去兩年的經驗,證明引入最低工資的確有成效,基層的收入的確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而失業率則一樣可以維持在低水平。這除了是因為過去兩年香港的經濟情況較好,工資本身就有條件增長外,還因為香港市場仍有相當高的自由度,經營者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走位,能夠把工資上升的成本轉嫁到其他地方。這種轉嫁最主要就是靠加價,這必然引致通貨膨脹。結果基層的收入雖增加了,但生活卻得不到多大的改善,依然處於在職貧窮。

於是社會上又有更多的呼聲,要求政府作更多的介入,例如訂定最高工時,限制企業加價,管制商品及服務質素等。結果市場上有愈來愈多的板塊失去自由度。下次再加最低工資時,市場的適應能力就會降低。現時,希臘、西班牙,甚至法國,都已沒法再利用提升最低工資的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這條路並不可行,香港沒有理由再去步他們後塵。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