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後工業時代就業數據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2, 2013.03.06)

 

「不會是政府吧。」這個欄的讀者,我想十居其八九都會贊成,職位是各大小老闆創造出來的。當然,社會有不少知識分子,一輩子都沒有真正地做過一份會為別人賺錢的工作,就會說政府和公營機構也可以提供職位。

不過,近年我倒有另一個想法,就是職位這個概念,實在有點工業時代的意味。過去幾年,我自己好幾年沒有一份全職,生活不但更自由,多幾份收入其實令我生活也更穩陣,人際網絡也更闊。其實九十年代末剛出來工作的時候,freelancer在歐美已經越來越主流。好聽一點,叫自由工作者,又或者,香港好多人叫自僱人士。其時我也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否走這條路;到最後,還是因為要移民,才正式加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

根據2005年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字,估計當時大概有7.2%在職人口屬於自僱,約一千多萬人。要注意,這是金融海嘯之前的數字。之前,我再也沒有見過太多官方數字。但是在美國,有個叫做Freelancer 的組織估計,全美約有四千多萬人屬於不同程度的自由工作者。當然,這些freelancer的收入,也未必會全數上報,有估計指,這個非正式的經濟體,規模有兩萬億美元以上,是GDP的一成以上。畢竟,當稅制越來越繁複,負擔越來越沉重,而且交稅的人越覺得政府正是與民為敵,漏掉於稅網的人就越多。所以,從來我都覺得,美國的就業數據低估了美國的實質經濟活動水平。

順帶一提,中大亞太研究所剛剛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指六成香港人覺得向上流動性降低了。

這些打工仔所謂的流動性,就是升職加人工。或者,我們是時候改變思維,走進後工業時代。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