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入息稅一百周年反思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0, 2013.10.10)
在1913年以前,美國聯邦政府是沒有入息稅。但自從1913年2月國會通過了第十六條憲法修訂,美國人就要年年與聯邦政府分身家。無獨有偶,推出入息稅的同一年,也是成立了聯儲局。
事實上,由1860年統一戰爭開始,美國經濟不停出現泡沫和爆破,說到底,都是聯邦政府為了擴張和戰爭不斷發債,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結果。1873年,美國國會通過鑄幣法,廢除了金銀並行和收回州政府的鑄幣權,從此美國進入了漫長的通縮期。其時,最受打擊的就是南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許多農民見出產作物價格不斷下跌,土地的價值也跟隨通縮而不斷萎縮。更大問題是通縮下資金短缺,令到許多農民周轉不來而破產。
改變制度 無助分配財富
另一邊廂,北部及中西部以出口為主的經濟,不但受惠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產能增長,短暫的大西洋貿易小陽春,令到資金流入這些州;1870年代往後近半世紀,美國有半壁江山在大量的資本投資下急速發展,但另一半則擺脫不了通縮的陰影,浮浮沉沉。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這個年代的美國,也出了個可能是史上最富有的農夫David Rankin。這個時代致富,唯一方法是以技術進行量產,並以財技將資金北水南調。但對大多數農民來講,這些機會不屬於他們,就在這個背景下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反商重鄉土的民粹政治,反壟斷法是在這個背景下寫成。以入息稅取代進口消費稅,也是這種財富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政治產物。聯儲局的出現,一定程度反映了對金本位的通縮生厭,希望可以人為地以貨幣政策穩定經濟周期,也重新分配財富和利益。
一個世紀的反證:在任何時空,不要寄望改變制度去造福被動的人。相反,主動了解環境特點,尋找機會,在任何制度下,都是贏家。
利世民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 B10, 2013.10.10)

 

在1913年以前,美國聯邦政府是沒有入息稅。但自從1913年2月國會通過了第十六條憲法修訂,美國人就要年年與聯邦政府分身家。無獨有偶,推出入息稅的同一年,也是成立了聯儲局。

事實上,由1860年統一戰爭開始,美國經濟不停出現泡沫和爆破,說到底,都是聯邦政府為了擴張和戰爭不斷發債,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結果。1873年,美國國會通過鑄幣法,廢除了金銀並行和收回州政府的鑄幣權,從此美國進入了漫長的通縮期。其時,最受打擊的就是南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許多農民見出產作物價格不斷下跌,土地的價值也跟隨通縮而不斷萎縮。更大問題是通縮下資金短缺,令到許多農民周轉不來而破產。

 

改變制度 無助分配財富

另一邊廂,北部及中西部以出口為主的經濟,不但受惠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產能增長,短暫的大西洋貿易小陽春,令到資金流入這些州;1870年代往後近半世紀,美國有半壁江山在大量的資本投資下急速發展,但另一半則擺脫不了通縮的陰影,浮浮沉沉。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這個年代的美國,也出了個可能是史上最富有的農夫David Rankin。這個時代致富,唯一方法是以技術進行量產,並以財技將資金北水南調。但對大多數農民來講,這些機會不屬於他們,就在這個背景下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反商重鄉土的民粹政治,反壟斷法是在這個背景下寫成。以入息稅取代進口消費稅,也是這種財富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政治產物。聯儲局的出現,一定程度反映了對金本位的通縮生厭,希望可以人為地以貨幣政策穩定經濟周期,也重新分配財富和利益。

一個世紀的反證:在任何時空,不要寄望改變制度去造福被動的人。相反,主動了解環境特點,尋找機會,在任何制度下,都是贏家。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