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私有產權五十年成富國

信報 (經管智慧 B15, 2013.10.16)
上周本欄引述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該報告觀察到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國家經濟狀況包括:投資比率偏低、製造業增長緩慢、產業過於單調和勞工市場惡劣,可是報告沒有指出該四項觀察的成因。而我根據經濟學普遍接受的解釋,就是一個地區愈尊重私有產權,便愈鼓勵投資,結論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定是在尊重私有產權上出了問題,商人不投資,以致衍生製造業增長緩慢、產業過於單調和勞工市場惡劣等情況。
這樣的結論,可能會引來一些讀者質疑,拿中國為例子,以人均收入計算,顯然未超越中等收入,但許多評論已經認為,投資佔中國GDP 的比率已經太高,中國經濟應該走向「消費模式」,令經濟持續發展,籍此追上已發展國家人均收入,晉身發達國家之列。
中國政府顯然認同該說法, 「私人市場不消費,政府便要代勞」,於是作出補貼,例如家電下鄉。社保基金等政策也是告訴人民,不用儲蓄太多,老來有政府養,鼓勵消費,類似的政策,西方也做了幾十年。然而,這一類由政府帶頭的刺激消費政策,正是許多國家被困於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甚至令發達國家倒退回第三世界生活水平。
首先,所謂經濟轉型,由投資過渡到消費模式,為何要由政府帶頭?其實投資或消費應佔國民生產多少才是最好,是沒有必勝的方程式,因為每個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人口分布、文化和產業優勢不同。
生產力提升吸引投資
中國的投資比率太高,是國有企業佔GDP 超過五成,比民企容易獲得銀行貸款,更獲享超低息優惠,許多又有國家壟斷政策保護,自然樂於投資,這情況容易衍生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其實要降低中國的投資比率,只要撤銷國企在借貸上的優惠和壟斷地位便能達到,不過政治上不可能,又是後話。
理論上,一個國家步上富強,有一段時間投資比率較高是必然的,在自由市場下,投資意味生產力提升,貨物價格下跌,自然吸引國民和外國人購買,服務業的利錢比基建和投資廠房優厚,經濟便會自動轉型,不用政府帶動。
香港幾十年以至美國立國最初一百五十年、英國由工業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走的便是這樣的模式,事實證明非常成功。問題是經濟周期不能避免,美國及歐洲經濟在19 世紀便二、三十年有一次經濟恐慌,例如1873 的經濟大恐慌,就被稱之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直至1930 年後才被發生在當時的環球經濟蕭條取代,而凱恩斯經濟學說出現,給予政府最好的理由(至於理由是否成理則是其次), 「私人市場不消費,政府便要代勞」,說到底,政府領導經濟由投資轉為消費帶動,明顯是凱恩斯經濟的產物。
其實,在凱恩斯經濟學橫掃全球的浪潮下,各國經濟政策例如高稅率、複雜稅制、工資工時立法、強制退休供款等,或多或少侵犯私有產權,影響了民間對於投資或消費的決定。不過,有些國家能夠越過瓶頸成為發達國,有些則墮進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國家在推行上述損害私有產權的法例時,社會累積的財富已經很多,早已成為富裕國家。
以美國為例,1620 年第一批英國清教徒到達北美開荒,1776 年宣布獨立,已經過150 年,到1913 年聯邦政府才第一次在和平期徵收入息稅,稅率亦只有7%,到1933年羅斯福上台才瘋狂徵稅和對工資工時立法,但當時美國社會在自由經濟下累積財富已超過三百年,早已成為富裕國家。羅斯福新政雖然大規模侵犯私有產權,正所謂底子厚,後來又在二戰勝出,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又是後話。西歐都有相類似的經歷,在大幅推行社會主義政策時,早已躋身高收入國家。
尊重私有產權是前提
美國背景特殊,一切由無變有,歐洲移民佔領整個北美洲需時,單是西部拓荒花了兩百年時間,才需要三百年成為經濟軍事強國。如果在原有文明上發展經濟,其實只須幾十年和平期加上尊重私有產權的環境。
拿二戰後亞洲作例子,縱使經戰爭蹂躪,日本經十多年已經成為OECD 成員(時間很短是因為日本戰前已經是經濟軍事強國,擁有許多高科技人才),戰後一窮二白的韓國則花了五十年時間晉身OECD,香港不是國家,不能成為正式成員,亦於1994(比韓國早兩年)成為觀察員。因此,結論是一個國家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要有穩定政治、尊重私有產權,這情況不間斷讓民間累積財富約半個世紀,如此,亦不難解釋有些國家能加入OECD 俱樂部,有些則只可以望門興歎。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王弼

信報 (經管智慧 B15, 2013.10.16)

 

上周本欄引述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該報告觀察到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國家經濟狀況包括:投資比率偏低、製造業增長緩慢、產業過於單調和勞工市場惡劣,可是報告沒有指出該四項觀察的成因。而我根據經濟學普遍接受的解釋,就是一個地區愈尊重私有產權,便愈鼓勵投資,結論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定是在尊重私有產權上出了問題,商人不投資,以致衍生製造業增長緩慢、產業過於單調和勞工市場惡劣等情況。

這樣的結論,可能會引來一些讀者質疑,拿中國為例子,以人均收入計算,顯然未超越中等收入,但許多評論已經認為,投資佔中國GDP 的比率已經太高,中國經濟應該走向「消費模式」,令經濟持續發展,籍此追上已發展國家人均收入,晉身發達國家之列。

中國政府顯然認同該說法, 「私人市場不消費,政府便要代勞」,於是作出補貼,例如家電下鄉。社保基金等政策也是告訴人民,不用儲蓄太多,老來有政府養,鼓勵消費,類似的政策,西方也做了幾十年。然而,這一類由政府帶頭的刺激消費政策,正是許多國家被困於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甚至令發達國家倒退回第三世界生活水平。

首先,所謂經濟轉型,由投資過渡到消費模式,為何要由政府帶頭?其實投資或消費應佔國民生產多少才是最好,是沒有必勝的方程式,因為每個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人口分布、文化和產業優勢不同。

 

生產力提升吸引投資

中國的投資比率太高,是國有企業佔GDP 超過五成,比民企容易獲得銀行貸款,更獲享超低息優惠,許多又有國家壟斷政策保護,自然樂於投資,這情況容易衍生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其實要降低中國的投資比率,只要撤銷國企在借貸上的優惠和壟斷地位便能達到,不過政治上不可能,又是後話。

理論上,一個國家步上富強,有一段時間投資比率較高是必然的,在自由市場下,投資意味生產力提升,貨物價格下跌,自然吸引國民和外國人購買,服務業的利錢比基建和投資廠房優厚,經濟便會自動轉型,不用政府帶動。

香港幾十年以至美國立國最初一百五十年、英國由工業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走的便是這樣的模式,事實證明非常成功。問題是經濟周期不能避免,美國及歐洲經濟在19 世紀便二、三十年有一次經濟恐慌,例如1873 的經濟大恐慌,就被稱之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直至1930 年後才被發生在當時的環球經濟蕭條取代,而凱恩斯經濟學說出現,給予政府最好的理由(至於理由是否成理則是其次), 「私人市場不消費,政府便要代勞」,說到底,政府領導經濟由投資轉為消費帶動,明顯是凱恩斯經濟的產物。

其實,在凱恩斯經濟學橫掃全球的浪潮下,各國經濟政策例如高稅率、複雜稅制、工資工時立法、強制退休供款等,或多或少侵犯私有產權,影響了民間對於投資或消費的決定。不過,有些國家能夠越過瓶頸成為發達國,有些則墮進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國家在推行上述損害私有產權的法例時,社會累積的財富已經很多,早已成為富裕國家。

以美國為例,1620 年第一批英國清教徒到達北美開荒,1776 年宣布獨立,已經過150 年,到1913 年聯邦政府才第一次在和平期徵收入息稅,稅率亦只有7%,到1933年羅斯福上台才瘋狂徵稅和對工資工時立法,但當時美國社會在自由經濟下累積財富已超過三百年,早已成為富裕國家。羅斯福新政雖然大規模侵犯私有產權,正所謂底子厚,後來又在二戰勝出,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又是後話。西歐都有相類似的經歷,在大幅推行社會主義政策時,早已躋身高收入國家。

 

尊重私有產權是前提

美國背景特殊,一切由無變有,歐洲移民佔領整個北美洲需時,單是西部拓荒花了兩百年時間,才需要三百年成為經濟軍事強國。如果在原有文明上發展經濟,其實只須幾十年和平期加上尊重私有產權的環境。

拿二戰後亞洲作例子,縱使經戰爭蹂躪,日本經十多年已經成為OECD 成員(時間很短是因為日本戰前已經是經濟軍事強國,擁有許多高科技人才),戰後一窮二白的韓國則花了五十年時間晉身OECD,香港不是國家,不能成為正式成員,亦於1994(比韓國早兩年)成為觀察員。因此,結論是一個國家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要有穩定政治、尊重私有產權,這情況不間斷讓民間累積財富約半個世紀,如此,亦不難解釋有些國家能加入OECD 俱樂部,有些則只可以望門興歎。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王弼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