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也曾讓人着迷

信報 ( 2014.04.16, B15, 經管智慧)

自從家裏有了孩子,他們一天天的長大,我重溫了一些童話故事,也接觸一些新的動畫卡通(主要由迪士尼製作的)。溫故知新,我一向愛把書(或電影)久不久翻看一次,因為好的作品,在不同時間閱讀觀看,會有不同的體會和領受。和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付出許多,接收更多,非三言兩語能盡訴。

當中,從他們能琅琅上口的迪士尼卡通電影,我發現很大的矛盾。雖說現在的卡通片已有許多突破,主角可以是可愛的怪獸、玩具、動物,不過歷久不衰的,王子公主總佔一重要席位。而且以王子或公主為主角的卡通,大部分對主角的家庭的描述非常正面:王子殿下總是為保衛國家為己任,公主像花木蘭代父王從軍,抵抗外敵,王室成員都受人民愛戴、儀態端莊,國王的威望很高,王后雍容華貴,在這個政權下生活的百姓,都無憂無慮,安居樂業,直至外敵或奸臣的出現……

驟眼看來,這沒有什麼矛盾,童話故事的背景不都是雷同嗎?然而,在21 世紀推崇民主的年代,如此美化「極權」君主制的作品,實在政治不正確,卻幾乎沒有人為意。讀者也許認為我太過小心眼,不過我對近代西方歷史的認識,特別是美國這個向英王喬治三世宣戰獨立的國家—現代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從它的歷史看到,它對君主制度是絕對沒有好感的。很難想像,在華盛頓領導美國人和英軍打仗的時候,獨立各州的政府可以容許人民大量閱讀歌頌王室的書籍作品。

今天,君主制早已不合時宜,還存在的不過徒具虛名,苟延殘喘。曾幾何時,君主制與民主制意識形態之爭主宰歐洲的思潮,延綿百多年,或許令大家驚訝,由蘇格拉底到尼采許多著名哲學家,都認為給平民選舉權決定領導人這個構思是絕對瘋狂不理性的。當然,在法國大革命發生後,平民把國王都送上了斷頭台,沒有了國王,沒有了君權神授,民主成了有識之士不能不探討的制度。之後兩者之爭繼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美國作代表的民主意識形態大勝,為何這樣說?一戰以後,有實權的君主制大國如德國、奧匈、俄國和顎圖曼帝國都發生革命推翻帝制,沒有了皇帝,上述國家以後幾十年都沒有好日子過(德國要到上世紀50 年代才安定下來,算是最幸福了)。有學者把一戰形容為民主制國家消滅君主制國家的戰爭,不無道理。

濫用人民信任終被唾棄

二戰後,除了中俄和一些拉美和非洲一些小國,和在美國容許下為其服務的國家如沙地、約旦等維持極權君主制,所有在二戰後被納入美國勢力範圍國家都跟隨美國實行民主普選,由戰後西歐到七、八十年代的亞洲,到千禧年喬治布殊政府企圖把民主擴展到中東,像國際主義希望把共產主義推向世界每個角落,有人認為,美國的保守主義,也有這樣的「國際視野」。

在高舉民主制度的今天,迪士尼歌頌王子公主如此「政治不正確」的故事,竟然不令人抗拒,甚至惹人喜愛,令我想起曾幾何時,國王之所以能夠執政,是因為家族世代對人民有貢獻,登基為王是擁有強大民意,我不能說這是民主,但事實是沒有民意支持的組織,不可能長期執政。西方君主制度的消失,是經歷多代的統治,繼任的君王濫用人民的信任,剝削他們,最後被唾棄。

最近《經濟學人》便以封面大篇幅檢視目前西方民主國家所面對的問題,為民主制度進行辯護。

要辯護,便證明了民主制度可能產生的問題大得連《經濟學人》這類重量級刊物都不能忽視。多國政府面對債台高築,其解決的方法無非印鈔、加稅、充公財產;民主制度是否也到了君主制的瓶頸,就是不剝削人民不行呢?很可能,我們不經不覺進入了另一個大時代也不自知。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王弼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