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止蝕離場

香港商報 (2014.08.04, A02, 獅子山下)

過去一星期最令人震驚的新聞,肯定是網絡媒體主場新聞結業。創辦人蔡東豪在公開信表示收支不平衡,且害怕香港的政治環境,故選擇在這個時候結業。

失去主要收入來源

一個每天有30萬瀏覽人次的網站,轉眼間竟然結業。坊間當然有不少討論,其中爭辯得最激烈的,就是問主場新聞結業到底是政治原因,抑或是經濟原因?根據筆者的觀察,主場結業,其實純粹是出於經濟考慮。

主場新聞的營運經費,主要來自向《蘋果日報》財經版的金融中心供稿。而其中稿費高達每月數十萬。說是《蘋果日報》資助主場新聞,亦絕不為過。但今年4月開始,《蘋果日報》須削減開支5%,其中一個「開刀」的對象,就是稿費高昂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從一星期五篇稿,銳減至一篇。沒有金融中心,主場新聞頓失主要的收入來源。

沒有錢,只好去找。主場新聞已經盡量找尋新的廣告客源,甚至嘗試在主場新聞的文章中,做植入式廣告。6月尾,蔡東豪自己亦在《老闆車》一文中,替某車廠推銷新車,並在文末標明「本文為贊助內容」,這大概是主場新聞的最後反撲,為爭取廣告而做的最後一個大動作。一個月後,主場新聞宣告結業。

生意失敗又一例

主場新聞結業,並非無可尋,甚至可以見到主場新聞嘗試盡用自己的影響力,替品牌賣廣告,不過效果明顯不理想,最後只好結業收場。那麼蔡東豪本人是否如坊間傳聞受到政治壓力,所以選擇結業?「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做」,受政治壓力的生意何其多,隨手一數有香煙、酒,甚至奶粉,都有不同壓力團體施壓,不過就結果而論,它們依然在市場上屹立不倒,可見這個論述並不正確。

賺的錢不足以應付開支,要是在可見的將來都沒有改善,這門生意就要結業。這是個小學生都懂的常識。當然,不少人做「生意」是為興趣。筆者往日本旅遊,到過一間由一對老夫妻開的咖啡店,店的裝潢極有品味,咖啡不貴,人流又少。好奇之下,筆者向他們打聽他們怎樣維生。答案令少見世面的筆者大吃一驚:他們是把積蓄全都拿出來開這間咖啡店,雖然一早料到會蝕本,仍會繼續經營,因為這是他們的興趣。

很明顯,開辦主場新聞不是一種興趣。它純粹是一門生意,蝕夠了,就止蝕離場,很合理。各位不必大驚小怪。這只是另一個生意失敗的例子而已。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