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控超支

香港商報 (2014.09.23, A03, 獅子山下)

西九文化區、中環灣仔繞道、香港電台將軍澳新大樓等等,近年本港基建開支大幅增加,過去5年由400多億升至逾700億元,今年更成為預算案最大部分的開支範疇。工程之所以超支嚴重,其中一個主要難題,就是建築成本暴漲,建築機器和工人薪金年年遞增,而由於近年建造業工人短缺,更令工資進一步上漲。

減輕庫房壓力

其實,香港建築成本愈來愈高,其中一個主因正正是本港缺乏輸入外勞的機制。本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人口僅約300多萬,是香港的一半,但外勞數目多達80多萬,還未計算家庭傭工在內。星洲的外勞,佔最多比重的就是建築業,或是當地人最不願意參與的勞動性行業。反觀香港,輸入外勞僅2415人,而在經濟動力上明顯較新加坡落後,香港2013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為3.8萬美元,比新加坡的6萬美元低近一半。香港人,是時候想想,輸入外勞真的如想像中是洪水猛獸嗎?還是可以助我們提升經濟動力?

輸入外勞,第一個好處是令工務工程成本大大降低;而公共及私人住宅樓宇成本亦大減,樓價減價有望,市民上車亦較容易。其次,本地人可以從事較優質的工作,較不受歡迎的工種由外勞代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令公帑壓力大減,因現時政府開支很大比重是各項工程費用,如果輸入外勞,可以減少三至四成的開支,大大減輕庫房壓力。

紓緩延期壓力

以機場第三跑道工程為例,預算造價1300億元的工程費用,是本港有史以來最貴的單一工程項目。如果要有效控制,甚至降低成本,輸入外勞絕對有必要。想當年興建赤鱲角新機場,香港亦曾不限配額輸入外勞,在1996年高峰期,外勞數目多達2.7萬人。

再說,香港未必有足夠人手應付如此龐大工程。本港多項大型工程將陸續上馬,除了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落腳點發展為商業城、房署多個大型項目等,都令業界人手進一步短絀。如果政府容許各基建工程以項目為本輸入外勞,將大大紓緩工程延期完工的壓力,亦有利於控制第三跑道的工程開支及完工時間。

近年,政客往往就大型基建或發展項目,以各種方式阻撓,令香港付出無可預計的經濟代價,此風實不可長。城市的生命力來自於基礎建設,反對的人只着眼於成本,忽視了長遠的經濟收益。其實,第三跑道工程項目除了輸入外勞,亦可以考慮選擇發行債券,或者索性上市,實行集資做基建,除了毋須自行負擔基建開支,同時亦免除出現浪費公帑的可能,一舉數得。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