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求諸野

利世民- 蘋果日報 (利字當頭, B16, 19/012011)

歐元區的「危急存亡基金」,計劃要由現在的7500億歐元,加碼到1萬億歐元。一如以往,反對的只有德國。早前有民調,問德國人對歐元的看法。結果,五成七受訪者表示,德國被歐元拖累了,並支持德國脫離歐元。可以肯定的是,當通脹的壓力浮面成為社會話題,歐元區的內部矛盾將會更大。朋友中對歐洲有點認識的,越來越多人相信這個制度正在步入瓦解的最後階段。當然,無論是專家學者抑或普羅大眾,對未來的推測總是elusive。改天再問,同樣的題目,答案可能非常的不一樣。

 

互聯網影響經濟學研究

未來的經濟學小圈子,會怎樣評貨幣區的鐵索連舟呢?聽說,提出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而獲諾貝爾獎的Mundell,近年來已經謙虛地否認自己是歐元之父的說法。或者,一隻貨幣背後最重要的神髓,在於發行央行有沒有適當的政治條件和原則操守,去捍衞鈔票的購買力,所謂一隻貨幣的最適用區域範圍,說到底,還是最古典的人文地理政治經濟學的混合通識題。

公道點說,將歐元的成敗都放到Mundell的CV,也實在太沉重。畢竟,Mundell就貨幣政策提出的一些基本分析,大體上仍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不過是現代貨幣制度的歷史,實在比想像中的短。由尼克遜在1971年單方面放棄Bretton

Woods,至今也只不過四十年,所謂的國際秩序,也在不斷的試驗和證偽,歐元區只不過是其中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實驗罷了。

在Bloomberg Businessweek讀到一篇關於美國經濟學會年會的報道,彷彿這門學科已經走到了盡頭,要做研究也沒有題材。不過,我見到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經濟學本身的基本前設。至少,貨幣這一科,已經有大把題目。反而,世界性的文憑量化寬鬆,大學由高級專業先修單位,再降一級淪為失業青年的安慰劑。好一點的名校,教職的升遷又被學報霸權玩弄。這些嚴重的扭曲,我認為才是經濟學在過去十多廿年來沒有大突破的原因。

禮失求諸野。互聯網帶來的轉變,應該對研究和思考的模式有最大影響。可能,未來真正走在知識前沿的經濟學研究和思考,會發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