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靠自己

信報 (專家之言 P.37, 2011.5.25)

「大家都在排隊,誰才算有需要?問題不在我這兒,而是在政府那兒。

只興建那麼少的公屋,大家都輪候這麼久,當然人人爭奪。」一位正在申請公屋的市民道。

近年香港出現了不少聲音:最低工資、復建居屋、全民養老等等等等。有政客、學者要求政府解決眾多社會問題,特別是貧富懸殊。堅尼系數不斷被引用,指出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希望政府增加福利,以幫助基層市民脫離困境。

獅子山學會反對增加福利,亦不認為「福利」應該在社會中存在。對有需要的弱勢群體作出「救濟」是應該的,向社會整體發放福利卻是萬萬不該。

青年人渴求獲配公屋

近期有人要求復建居屋及增建公屋,以幫助市民置業安居、改善社會流動性。

周一的港台時事節目《鏗鏘集》亦以《等待安居的日子》為題目,製作了一個探討公屋政策的節目,重點是三十歲以下單身人士的公屋申請。

 
節目內訪問了一個居於元朗的家庭、一名醉心於其舞蹈藝術事業的少女、還有一名學歷較低而長期依靠作散工為生的青年。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希望獲編配公屋。

 
節目當中,他們都道出了希望獲編配公屋的原因。受訪的五人家庭居於元朗一間五百多呎的房子。兄弟姊妹與母親同住,環境並不算寬敞。兒女四人俱已成年,於社會中工作,當中有人嘗試過與朋友共同租屋居住,卻因交租後所剩無幾而決定回家;母親曾建議為屋子做按揭,作為首期,讓四名子女置業;兄弟姊妹四人卻因風險太大而拒絕接受,反覆思量下決定獨立申請公屋。

醉心於舞蹈藝術事業的少女不甘心作地產霸權下的犧牲品,以大部分月薪供樓;寧願申請公屋,以獲得更大的自由,追尋自己的夢想。

而那位長期依靠做散工維生的青年,因為其不穩定而且低的收入,過去數年一直居於旺角舊樓一間一百呎的套房;希望獲編配公屋以改善惡劣的生活環境。

三個故事中,亦只有這位青年曾獲編配公屋的「長者屋」。可惜於配屋前,因為加班費的緣故,工資超過了入息限額,以致失去了資格。

節目尾聲之時,他們都表達了希望政府增建公屋的意願,吐出了他們的小小心願: 「安居樂業」。

然而,筆者卻更眼於其他地方。要求增建公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在計分制之下沒法在短期內獲編配公屋。換言之,他們都不是有最迫切需要的單身人士。

居於元朗的那個家庭的一名兒子結果說出了文章開首的那句說話。

希望改善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卻不應該事事求於政府。獅子山學會強調自由市場,更強調個人責任。筆者並非要香港人餐風宿露,但有能力之人應貢獻社會,而非事事希望政府援助。

每個人都有改善生活的希望,然而因此申請公屋卻不為筆者所認同。

公屋的原意是救濟社會上經濟能力極差的人,避免餐風宿露的情況。節目中三個故事,政府真的有義務去救濟嗎?

公共資源從來不是無限

資源從來不是無限,公共資源亦然。政府應集中資源向有需要的人士作救援,而非不斷向有能力的人士亂派資源。像全民養老金一樣,為何要納稅人供養有錢人?同樣地,公屋亦只應編配與有真正經濟困難的人士。

就算政府真的有多餘的資源,亦應該退稅、減稅,讓市民有更大的能力自力更生。

 
今天的年輕人抱怨置業困難、欠缺晉升機會,卻不知成功須努力爭取,而不會從天掉下來。靠政府救援,你無論如何還是活在最低層。改善生活從不會輕易成功,惟有努力工作才是不二法門。成功是努力與運氣的結合;當然努力的人未必會成功,但懶惰的人卻肯定會失敗。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andy.yeung@lionrockinstitute.org祝越山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