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恐慌之前
蘋果日報 (利字當頭 B14, 2011.10.21)
恐慌之前,通常都是個問號。
究竟德國和法國對EFSF是否有共識呢?為甚麼這邊廂有消息指,德國支持將EFSF增至2萬億,再過幾小時又傳出德國拒絕加碼?就算EFSF加碼,歐洲就真的不會出現資金凍結的情況嗎?
EFSF可以用槓桿乘大效應嗎?但市場又哪裏來的資金去借給歐洲?EFSF槓桿化,市場的利率又是多少?會比較接近是德國的水平?還是南歐國家的水平呢?要知道,市場利率的水平,主宰了槓桿的倍數。要是歐洲的經濟政策官員假設EFSF可以德國的主權債務風險水平來槓桿,但最終市場卻認為EFSF只值法國,甚至南歐的水平,槓桿效應的差異何止是幾倍那麼簡單?到時歐元區還有第二次機會嗎?
就算EFSF救得了歐洲的各大銀行,希臘又怎算呢?削債之後,希臘真的有能力還債嗎?現在的緊縮方案,每個希臘家庭大概要犧牲14%的淨收入,而且在可見的將來,也沒有可能收回這筆錢。現在希臘政治局勢的動盪,差一點便要政府倒台了。希臘人如此怨恨壓迫他們的歐洲大國,尤其是德國;而德國人也拒絕負責起其他歐洲國民的福利,試問在政治上,歐元區又怎樣維繫呢?最重要是對希臘來說,相對繼續痛苦下去,離開歐元區是否更容易一點呢?若希臘脫離歐元區,並將貨幣不斷貶值,對其他歐元區國家又有甚麼影響呢?
這些一連串的問題,在恐慌之前都不會有答案。經濟危機,就是要我們面對現實。其實說到底,歐元是一個政治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究竟德國有沒有條件駕馭其他歐洲國家。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