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條針:小學雞財務算術題

爽報 (財經V30, 2011.11.14)

 

近來,Facebook上流傳一條「小學雞財務算術多項選舉題」:
「BMW公司面試題。 99%人錯了,你能答對嗎? 一個人,花8元買隻雞。 9元賣出去。 10元買回來、11元在賣出去。 請問他賺了多錢?」
這條問題,劈頭就說是BMW的「公司面試題」,再加上那「99﹪都錯了」,難怪觸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行文之時,這條問題總共吸引了81萬人回答。作為一個Viral散佈的惡作劇,成績算是不錯。
選舉題的五個答案中,最多人揀「兩元」(49﹪),之後是「沒賺一毛錢」(22%),「一元」(18﹪),「賠了」(8﹪)和「我對不起數學老師」(3﹪)。
你的答案是甚麼呢?
財經名嘴老友的牆上,有朋友留言問他的答案。老友說:「兩元」。不過有更多人自己上Google去找答案,得出來的結論卻是:「如果你要得到聘用,就要答『一元』。」
一元?這個網上流傳的惡作劇反映了兩個可悲的現實。
第一,在這個年頭,Google已經取代了算術和邏輯推理。大家遇到了問題,有理無理便去「搜尋」答案。見到了一個好像很權威的說法,就穿鑿附會地變成自己的見解。資訊多了,思考卻沒有進步,群眾反而更易被愚弄。
第二,很多人對「賺」的概念粗疏得過份。
「 一個人,花8元買隻雞。 9元賣出去。 10元買回來、11元在賣出去。」作為一個經濟人,我會答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賺。因為我不知道他的資金成本。如果他像大陸溫州那些炒家,那8元是借高利貸的,恐怕這買買賣賣不可能算賺吧!
經濟學的美麗,正正在於將有點counter-intuitive的思考方法,轉化成常識。我們常講的機會成本:「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實在「翹口又攙手」。不過,以機會成本的眼光去看,那8元資本有甚麼其他用途,才是最重要的資訊。8元可以槓桿之後用來炒衍生工具,也可以還高利貸,當然也可以沒有其他用途。
不知道資金成本,就沒有條件講一個交易究竟賺幾多。這條題目為一講對的,就是「99﹪都錯了」。
利世民

近來,Facebook上流傳一條「小學雞財務算術多項選舉題」:

「BMW公司面試題。 99%人錯了,你能答對嗎? 一個人,花8元買隻雞。 9元賣出去。 10元買回來、11元在賣出去。 請問他賺了多錢?」

這條問題,劈頭就說是BMW的「公司面試題」,再加上那「99﹪都錯了」,難怪觸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行文之時,這條問題總共吸引了81萬人回答。作為一個Viral散佈的惡作劇,成績算是不錯。

選舉題的五個答案中,最多人揀「兩元」(49﹪),之後是「沒賺一毛錢」(22%),「一元」(18﹪),「賠了」(8﹪)和「我對不起數學老師」(3﹪)。

你的答案是甚麼呢?

財經名嘴老友的牆上,有朋友留言問他的答案。老友說:「兩元」。不過有更多人自己上Google去找答案,得出來的結論卻是:「如果你要得到聘用,就要答『一元』。」

一元?這個網上流傳的惡作劇反映了兩個可悲的現實。

第一,在這個年頭,Google已經取代了算術和邏輯推理。大家遇到了問題,有理無理便去「搜尋」答案。見到了一個好像很權威的說法,就穿鑿附會地變成自己的見解。資訊多了,思考卻沒有進步,群眾反而更易被愚弄。

第二,很多人對「賺」的概念粗疏得過份。

「 一個人,花8元買隻雞。 9元賣出去。 10元買回來、11元在賣出去。」作為一個經濟人,我會答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賺。因為我不知道他的資金成本。如果他像大陸溫州那些炒家,那8元是借高利貸的,恐怕這買買賣賣不可能算賺吧!

經濟學的美麗,正正在於將有點counter-intuitive的思考方法,轉化成常識。我們常講的機會成本:「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實在「翹口又攙手」。不過,以機會成本的眼光去看,那8元資本有甚麼其他用途,才是最重要的資訊。8元可以槓桿之後用來炒衍生工具,也可以還高利貸,當然也可以沒有其他用途。

不知道資金成本,就沒有條件講一個交易究竟賺幾多。這條題目為一講對的,就是「99﹪都錯了」。

利世民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