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容易產能過剩

am730 (C觀點 A08, 2013.07.29)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按馬克思的看法,資本主義之所以終會失敗,是因為企業的擁有權是在個別的資本家手裡,他們各自都想佔盡整個市場,不會有分配默契,結果發展出來的產能遠超社會需要。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一定會有周期;蓬勃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產品滯銷,價格回落,企業虧損,裁員減薪,需求更弱,通貨收縮,經濟衰退,企業倒閉。非要等原有的生產力大量被破壞之後,經濟才能在廢墟中復甦。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和人民都得付出沉重的代價。

因此,馬克思主張把生產資料收歸由社會擁有,不再私有,那就可以行計劃經濟,按社會的需求來決定生產。香港現時就有人鼓吹政府收回西隧、收回領匯、收回港鐵,甚至收回一些私人物業進行保育,或者規定某些店舖要賣雲吞麵,不可賣名牌。有人認為,這樣才能照顧人民的利益,不讓資本家唯利是圖。

然而,隨著社會主義而來的是配給制,議員們除了曉得用一人分一份,份份均等的方式來分配外,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在絕對平均主義下,社會的經濟就會失去動力,人民的生活也就難以改善。而最要命的是在行計劃經濟後,一樣有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且變得更嚴重。

資本家利潤掛帥,沒錢賺就會自行調整,但公有化之後,生產的目的變了為人民服務,不能只計賺錢;官員為政績,就會好大喜功,訂出不切實際的生產指標。大陸搞大躍進年代,就出現過嚴重浪費。即使在歐洲,在一些社會民主派當政的國家,一樣會出現更多資源錯配的情況。一失去利潤的制約,計劃的錯誤就很難得到及時的修正。

現時,內地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在金融海嘯後,動用了四萬億元人民幣,希望透過增加投資來拉動經濟,以減少海外需求減少的衝擊。這四萬億元大部分落在地方政府以及國企的手上,結果導致國進民退。

政府總是覺得把錢留在自己手上,好過放貸給民企。所以這四萬億大部分落在國企的手裡,令他們不單可以增加原有的產能,還可以涉足本業以外的行業,減少了民企的生存空間。

官員以為,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金融海嘯後,市場力量不足,利用國企擴張,可以製造就業;利用國企減價,可以調控通脹。官員遂認為國退民進是一種好策略,唯中共可以做得到。

誰知人對市場的複雜性了解有限,民企尚有「利潤」的制約,不可胡作妄為;國企則可以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幌子,一句國家利益的需要,就可以先把生產搞上去,結果怎不會產能過剩?

現時,中國的生產能力依然很強,只是海外市場萎縮,本地需求卻跟不上,以致產品的出廠價愈訂愈低,很快就會有廠家捱不住。如果銀行只救國企,不救民企,結果可能是經營不善的國企反可以留下來,做得好的民企反而被叮走,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沒有好處。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