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舊制解決醫生荒

信報/2019-03-09/吳健華 (獅子山學會項目主任)

香港公營醫院鬧醫生荒,我一直堅持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打破香港「醫學霸權」保護主義,恢復1997年之前的舊制,輸入和准許外地醫生在港免試執業,否則香港醫生短缺問題只會繼續持續下去。

公眾除非是很留意時事,否則對很多事情也不知道來龍去脈,就以香港醫生短缺為例,有業界人士不斷地說因為資源不夠,私營醫院高薪挖角,所以公營醫院才不夠醫生,有不少市民真的相信此番解釋,但實情真的就是這樣?

人口增加令需求提高
題外話,我總是覺得很奇怪,如果私營醫院願意花錢挖角,即證明了是有市場需要,那為什麼天天在叫苦連天的「公院」醫生不快些跳槽?是因為沒被人看中?抑或是因為在「公院」工作不用競爭夠安穩?

返回正題,香港之所以會有醫生短缺問題,原因是在回歸後,有人認為如果繼續只准英聯邦醫生在港自由執業,有歧視內地醫生之嫌,更有人認為英國的醫學標準未必適合和可以應付香港常見的疾病及社會環境,香港於是索性改為只認可同樣由英制醫學系統教育出來的兩所大學的醫科畢業生,外地醫生如果想來港執業,就要在港再次考執業試,不但需要面臨3個月的執業試,還要再經過長達1年的實習,才獲准在港執業,再不就是透過「有限度註冊」來港在指定大學、醫院裏工作,不能自由選擇工作地方。

而據傳媒資料,2017年在港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只得105名,佔全數醫生1%也不到,再看看衞生署有關醫生供應數目的資料,1982年香港註冊醫生有3487名,到1996年增至7567名,14年來增幅達1倍以上,到1997年取消英聯邦醫生免試執業後,2000年註冊醫生有8773名,到2017年只有14013名,17年來的增幅居然只得62%,但香港人口卻由1997年的648萬增到739萬,情況明顯是病人(需求)增加但醫生(供應)不足,本地醫生變得奇貨可居,「醫學霸權」正是因此而來。

應放寬實習制度
雖然有些醫生和業界代表至今仍不肯承認「醫學霸權」的存在,仍稱是為了港人着想,只有香港醫生才適合醫香港人,令我不知新移民可以看什麼醫生?但今日的果就是昨天的因,如果仍不肯實事求是,認真地去檢討對策,只將問題簡單地以「資源不足」來做答案,然後以為派錢給醫管局便能解決問題,不過是掩耳盜鈴混淆視聽,害苦在急症室苦苦輪候十多小時才能接受治療的病人。

每當去診所看病,都看到當眼處掛着好幾張由外國醫學院頒發的文憑證書,什麼皇家醫學院、皇家內科學院的也有,看得我一頭霧水,但卻可想而知現在的醫生仍然十分看重外國的醫學資格,否則也不會當招牌般給病人看,而醫管局內有不少已經上位拿取高薪的管理層,當年也是在外國醫學院畢業和取得職業資格,然後回港行醫,所以為了病人和同業們的福祉,他們實應主動提出直接輸入外地醫生來解決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要提出尊重對方的專業資格,不要歧視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外地醫生,要他們來到後還要跟着別人屁股實習,而本會更認為如果外地醫生只要沒有言語上的溝通問題,也不應該反對讓他們來港開設診所,原因是他們可將病人轉介給「公院」,藉此慢慢銜接「公院」的制度,而不需浪費時間在「公院」做些打下手的工作,減弱他們來港執業的意欲。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076814/%E6%81%A2%E5%BE%A9%E8%88%8A%E5%88%B6%E8%A7%A3%E6%B1%BA%E9%86%AB%E7%94%9F%E8%8D%92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