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買樓難

香港商報 (2014.08.16, A02, 獅子山下)

到底香港最敏感的問題,是不是樓價的問題?我不清楚。不過肯定,這不會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最近報章報道,有一個「超級劏房」,只有35呎,單位只夠放一張單人床。呎價達80元,是「豪宅價」,結果如何?當然是又引起社會的一番討論。

單位細,呎價高,其實應該是常理。如到超級市場買汽水,單獨買一罐汽水,要價是3元;但要是一次買8罐,每罐的售價是2.6元。銷售量愈多,每罐平均售價就愈便宜;相反銷售量愈少,每罐平均售價就愈低。這是牛頭角順嫂都知道的常識。沒有常識的人,我們暫且不理,筆者和讀者一樣,都是關心更深層次的問題。

香港可以分成三類人:一、是住在公營房屋的人,他們佔了香港人口約五成,暫時沒有住屋的問題。另外兩種人,是準備上車和已經上車的人。現時最大聲,最受注目的,是未上車的人。政府各種辣招,亦是為這班人而設。

那,剩下來的已經上車的人呢?當然,本會的宗旨,是絕不鼓勵政府任何形式的干預,其中當然包括政府的資助。不過政府推出的各種措施,不斷打壓樓市。筆者大膽問一句:對政府來說,未上車的是香港人,請問已經上車的,又是不是香港人?不斷偏袒未上車的人,政府這樣做,又是否合理?

香港有不少人在1997年或之前買樓,當時買樓做按揭,一般都是做15至20年。換句話說,自2012年開始,已經有不少人開始供滿他們自住的樓宇。他們每月的收入,有一部分將不必用來供樓,而可以作其他投資用途。最合理的,當然是多買一個單位收租。不過政府各種辣招,令他們極難再買一層樓。錢,始終要放在某些地方。通脹猛於虎,結果當然是要投資。買人民幣定期嗎?卻又覺得回報太低;股票又好像太高風險,思前想後,都是買樓最合理。

不過今時今日,樓市被綁死,找到適合的樓盤都不是易事。所以市面上愈來愈多不用睇盤而落訂的事件。因為有能力的人很多,他們都怕三思過後,好盤都被人搶走。結果,樓價只會不斷向上走。要上車,就要買「奇則」細單位。發展商其實都不過是求財,大家都知道單位四正會更受歡迎,不過要迎合市場上車的需求,只好由發展商人為地把單位劏細,變成「奇則」上車盤。

政府想部分市民上車,卻不顧其他已上車的人。結果想上車的市民,依然上不到車;而已經上車的人,卻被政府打亂投資決定。政府插手干預市場,令這個市場運作失衡,結果就是兩邊不討好。筆者未聞有人因辣招而上車,卻知道有不少朋友對政府隨意操控市場而不滿。政府與其兩面不是人,不如為辣招鬆綁,讓人可以繼續自由投資,讓樓市活起來。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