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迷思

利世民- 蘋果日報 (利字當頭, B18, 07/12/2010)

CPI是消費物價指數,是統計數字。通脹率,是貨幣購買力的剝弱速度,是市場現象。雖然CPI可以反映通脹情況,可是我們絕對不應簡單地將CPI當作通脹率。將CPI和通脹兩者混為一談,就是將名相當實相。可惜,在不求甚解的社會,CPI被當作通脹率,統計數字被當作市場實況。對不起,市場上唯一客觀的準則,就是價格和成交。統計數字,永遠都是那些沒有真正參與市場運作的人,尤其是做官的,用來自欺欺人的玩意。說實在,當今統計數字的扭曲和氾濫,早已到達病態水平。

 

以CPI量度一籃子貨物的價格,必然有取樣誤差。一個人花多少在住屋,花多少在食品,可有甚麼黃金比例?有些住處,交通方便,樓價也貴,居民是為了方便而節衣縮食。有些地方,隔涉但勝在清靜,那裏的居民懂得生活,也捨得花在飲食衣裝。兩種人,除了生活態度的分別,收入卻可能沒有太大差異。CPI的計算,又可以怎樣反映物價對這兩批人的影響?又或者,簡單地只取其平均數?那麼平均值所代表的生活模式和真實世界又相差多遠?再者,同樣是一籃子貨物,質素上的進步又怎樣量度?以前是千多元可以買到一部Sony Walkman,現在用同額的鈔票,可以買到一部iPod Nano,兩者可以相提並論嗎?

CPI取樣或受政治左右

最重要的是,有誰可以肯定,政府不會為了政治原因,在編製CPI的過程當中刻意修飾取樣方法,令數字看來溫順一點?大陸公佈的CPI增長,由今年初的1.5%,至10月份的4.4%,但親身去問大陸居民,他們卻會告訴你,物價過去一直都在漲,又豈會是近幾個月才變得嚴重?

大陸下周一公佈11月CPI,數字是甚麼,其實有何意義?既然官員跑出來說明年大陸的CPI會在5%,大家還是放心相信。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未必懂得控制通脹,可是統計向來是它們的強項。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