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義非主流民意

香港商報 (2014.10.28, A02, 獅子山下)

特首梁振英日前向外國媒體發表「萬四蚊論」,引起公眾議論。梁振英的意思,大概是擔心普選會引來福利主義。筆者一直反對福利主義,擔心香港會走向福利社會的道路。的確,福利主義引來浪費,主張不勞而獲,將個人責任推向其他人。不過,筆者卻認為民主普選同樣重要。

社會福利的原意是一張安全網,政府向弱勢群體或陷入經濟困難的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但如果福利已超過「基本需要」,甚至比其他辛勤工作的人的回報更好,例如公營房屋比一般私人樓宇優越、補助金與基層職位人工相若甚至更高,則是福利過高。

高福利的最大弊處,是會大大減低人們向上流動的動力,尤其是長期領取福利維生的人,會養成對福利的依賴和惰性,從而令社會生產力下跌。

歐洲債務危機,就是某些國家大搞福利主義、洗腳唔抹腳,才會導致庫房入不敷支、債台高築,甚至令國家破產。

前車可鑑,香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未來數十年的福利及醫療開支無法預測,本港的政黨和政客亦應該引以為鑑,不能事事以民粹當明燈,犧牲香港整體及長遠利益。而特首和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積極推動養老工作,同時維持低稅及少福利的施政方針。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社會福利實踐及研究中心」早於10年前進行研究,探討香港的民主發展是否會引致福利主義。結果發現在1000多位被訪者之中,認同福利主義者只佔極少數,該研究報告的結論是,香港民意絕對不支持福利主義政策。

事實上,2011年政府向全港永久性居民發放6000元,也並非人人受落,不少市民批評派錢沒有善用公帑。

香港的政黨並不像其他西方民主國家,以社會福利作為政黨分類及定位,而且,根據基本法,香港沒有執政黨,也不允許存在執政黨這回事,故窮人投票相信也不會令施政傾斜。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