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才能興國

信報 (2014.12.10, B15, 經管智慧)

上周一則不算太受注目的國際新聞,就是IMF的報告指出,以購買力評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計算,中國於2014年的GDP估計達17.6萬億元(美元.下同),超越了美國的17.4萬億元之數,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系。

美國網站道瓊斯公司旗下的MarketWatch 更以「It’sofficial︰ America is now No. 2」為題,文章指出自美國內戰的國家英雄格蘭將軍(Ulysses Grant)出任總統以來,美國首次失落全球經濟一哥的寶座。以自己降格做老二為題,對好些一向抱有大阿哥心態的美國人而言,雖然老早心知中國崛起的現實,但由IMF報告確認,仍是叫人難受。

在許多範疇上,至少在名義(nominal)GDP 下,考慮了滙率因素,美國國民生產仍然較中國的高出七成,人均GDP更大幅拋離。但以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七成的差距,很可能在10年內趕上。記憶所及,我念大學時,從中情局網頁搜尋各國的經濟數據,當時中國以PPP計的GDP,已是超越了日本,約10 年時間後,名義GDP 就正式超越日本,而且兩國的經濟實力愈拉愈遠。至於人均GDP,中國很難超越美國,不過國力之爭,對領導全球地位之爭,就是以國家總體經濟實力計算。歐洲不少國家(例如瑞士、挪威、列支敦士登等)人均出產都是高於美國,但國小民寡,在國際上就沒有話語權可言。難怪MarketWatch 認為這屬於人類歷史性的時刻,以「地緣政治高強度地震」來形容事件,並引英、法、西各老帝國的衰落,都是先由經濟開始,寓意美國是否踏上舊帝國的老路。

我雖然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但不會因中國經濟崛起、國際地位提升而太過雀躍。美中的此消彼長,反而令我反思,美國自二戰以後吸收了世界各地頂尖人才,這個浪潮到目前為止,美國仍然是處於絕對優勢,諾貝爾獎得主大多仍出自美國,創新科技仍然是由美國人領導,中國大多只有關門抄襲的份兒,照理,美國怎會被仍靠勞工密集、低技術製造業出口外銷的中國緊追?

美近半人口拿政府錢過活

以上層社會頂尖人才而言,我相信美國仍是處於絕對優勢,問題是佔主要人口比例的,就是普羅市民,他們的理財和生活態度足以左右國力,令中國有後來居上之勢。

美國的主流財經傳媒,經常強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他們認為,如果國民過度儲蓄不肯消費(曾幾何時日本也是如此),對經濟增長會非常不利,因此政府有必要推出措施鼓勵市民消費,如果市民仍不消費,政府便會推出經濟刺激政策代勞,若增長仍是差強人意,則央行便要出手,印鈔刺激通脹或以負利率懲罰儲蓄者,迫他們消費。戰後幾十年來,西方除了少數精英明白遊戲規則,把儲蓄投資到跨國企業股票、房產、珠寶、古董、藝術品這一類政府難以通脹懲罰持有者的資產當中,大部分民眾就以消費、低儲蓄率避過政府的懲罰。這當然正中政府的下懷,問題是當消費成為習慣,多數人民失去儲蓄的能力,政府便自然須照顧這些朝不保夕、不會負擔自己未來的人的責任。2011年數據顯示,美國領取低收入福利的人達1.08 億人,超過全美擁有全職工作的1.01億人;加上一些非以收入作準則(nonmeans-tested)的福利計劃,例如退休金、退伍軍人生活費等,總領取福利人數更達1.51億人,幾乎是美國人口的半數!龐大沒有儲蓄甚至不事生產的人,任憑有多少頂尖人才貢獻社會,國家財政都難以持續支持,國力又怎不衰退?

儲蓄為繁榮根本

放眼中國,我們可以批評執政黨如何專制,但有一件事共產黨都未能改變得到的,是普遍中國人勤勞的脾性,以及高儲蓄的習慣。特別是年紀較長的一代──目前我們會因年輕一代能儲起收入的兩三成而讚賞他們──許多年長的只會花費三成收入,而把其餘七成放在儲蓄和投資。就是因為民間累積了大量財富,中國才能夠不斷的建設、出口,賺取外滙彌補政府一些錯誤的政策。最近上海A股炒得火紅,全靠散戶(即民間)資金。姑勿論這些散戶會否被莊家吃掉,但可見民間資金的雄厚,如果壞賬纍纍的國有銀行能在高位配股集資,中國在四萬億刺激方案造成產能過剩的經濟惡果,並非不能彌補。高位配股,找人民的儲蓄來填氹,我沒有說這是政府應做的事,但這卻是共產黨要解決國有銀行危機而很自然令人聯想到的方法。

從中美的此起彼落看,再次證明奧國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對儲蓄的肯定:儲蓄才是繁榮的根本,在衰退中刺激消費只會令情況惡化。中國人在西方不斷渲染下以「消費救國」的廢話當中,能否保存儲蓄這美德,將會是中國經濟能否真正超越美國的考驗。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王弼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