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毒

利世民- 蘋果日報 (利字當頭, B16, 06/12/2010)

上周五美國時間,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接受《60 Minutes》訪問。節目本在星期日才播出,但投機者又怎會等到節目出街才有反應?伯南克講話的消息一傳出,除了原材料價格上升,日圓兌美元滙率更即時暴升逾百點子。至於美國國庫債券,則長債息率升、短債息率跌。同一天,其實美國開市前最重要的事,本來是公佈失業率。可是,投機者將伯南克的表態解讀成量化寬鬆(QE)加碼放風,甚麼失業率上升都沒人理會。

 

伯南克上次到CBS接受訪問是09年3月,當時聯儲局正在擴大第一次QE的規模。所以今次伯南克到《60 Minutes》解畫,難免令人聯想到背後意義。最妙想天開的一派,即時將高盛在今年10月提出的4萬億美元目標拿來炒作。不過,除非是就業環境出現惡化迹象,否則聯儲局應不用為QE加碼。所以QE3在現階段仍屬學術討論,不值得放在投機者的心上。

上兩星期美國公佈的就業數字非常矛盾。悲觀的人見到上星期五美國勞工統計部公佈的就業數字,即時會有兩個結論:一,美國長期失業人口創新高;就業不足率升至17%。可是,其他就業數字,例如同日公佈的ISM非製造業職位,11月的指數是自07年10月以來最好的一個月。很明顯,美國政府的數字和私營機構的調查,有非常不同的結論。

取樣誤差就業數據矛盾

美國勞工統計部公佈的失業率,只不過是從6萬個家庭抽樣訪問得來的數字,參考價值要打折扣;當然,其他機構進行的調查也未必反映事實的全部。最重要一點,美國是個很大的國家,各州的經濟環境差異很大。事實上,有些州早就步出衰退,只不過我們遠在香港感覺不到。所以我相信各組就業數字的矛盾,主要源於取樣的誤差。

任何統計數字,都不應盡信。這一點對多年來飽受填鴨式教育文化薰陶的香港人,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吸收。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