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條海隧出現的契機

祝越山- 信報 (專家之言, P37, 05/01/2011)

政府於去年11 月公布顧問報告時,期望能長遠解決三條海隧的車輛分流問題,特別是解決紅隧長期塞車的現象。眾多的「解釋辦法」中,比較為大家所接受的方案似乎是調整收費,特別是紅加東減、長遠回購西隧,以及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但觀乎輿論,似乎紅加東減、回購西隧,以分流紅隧車流的分案最為人期待。然而,分流是否最好的方法呢?又能否解決問題呢?

筆者曾參考政府那一份顧問報告,報告當中曾經作出一些評估,三條過海隧道的理想每日車流量(理想在報告中被定義為:每日行車量不會導致過海車龍形成)分別為:紅隊少於11 萬架次,東隊少於7.5 萬架次,西隊少於4.7 萬架次。而目前三條過海隊道的每日車流量分別為紅隊12.15 萬架次,東隊6.3 萬架次,西隊4.82 萬架次(2009 年數字)。

 

屈指一算,目前過海隧道的總車流量為23.27 萬架次,而理想的總車流量為少於23.2 萬架次。換言之,就算三條過海隧道全部免收費,而流量又不會增加,讓目前每日的23.27 萬架車如何分流,都不會達到三條隊道「無塞車」的情況。

 

第四條海隧何時能建

筆者不禁懷疑,到底我們從始至終,是否都沒有搞清楚情況?沒有搞清楚我們應該辯論的方向呢?三條過海隊道如果不能分流至理想情況, 我們可以嘗試減少過海隧道的需求嗎(Reduction of flow instead of Redistribution of flow)?三條過海隧道可以加價,減低過海的需求嗎?正如經濟學教科書如言,Supply & Demand。加價需要實行,但背地裏的考慮亦不是因為Supply & Demand 那般減低過海的需求。

曾經有朋友預言,因為中國的緣故,錦上路西鐵站會繁榮起來,30 年後,新界西北的錦上路西鐵站附近將會成為香港的中心區域;然而筆者卻懷疑這是否能實行,就好像紐約金融區曼克頓區一樣,早早就有人希望減少曼克頓的交通負荷,希望把曼克頓的實務帶到其他地方,但這樣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打響,曼克頓仍然是一如以往的繁榮。

所以筆者相信,一座九龍站的ICC到最後都不能把各公司的辦公室由中環帶到西九龍。正如筆者相信,三條隧道即使加價,大家還是會繼續過海。

筆者希望見到的是,當提供「過海」服務變成有利可圖的時候,會自動有「人」為大家提供這個服務──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

今天當大家都要求過海隧道減價的時候,其實亦在變相阻礙一個新的過海路線的發展。要政府帶頭做?君不見政府眼中的唯一就是港鐵嗎?筆者相信,如果要政府帶頭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恐怕已經是數十年後的事,到時候50 年不變的承諾過期,誰能預知那時候的光景?可能香港已經成為了共產主義復興之地也未可知!

筆者相信,要在可預見的將來落實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最大的可能性是私人發展商參與其中,甚至是主動提出建議。這樣的安排,總比寄望於一個官僚政府好得多。

 

有利可圖自然有人參與

殺頭的生意有人敢做,但蝕本的生意卻一定沒人會做;可能正如眾多80 後相信一樣,資本家的眼中只有一個「利」字,當一個他們看見一個有利可圖的未來,他們就是自動自覺的提供服務,你認為Apple 有如此高尚情操為大家發明iPod、iPhone、iPad 嗎?

筆者相信自由市場的利害之處,就是人會自動以最合乎效益的利法去做他們要做的事。筆者不是工程出身,不懂建築天橋、隧道。然而香港有如此眾多人才,我不知道到底到最後會是那樣的光景,可能是第四條過海隧道落實興建、也可能是過海隧道擴建,或者很多車主因過海貴了而轉投公共交通工具,又或者將來會有一條高高的行車天橋跨越維港,成為青馬大橋之後另一個香港地標!筆者只知道人的創意因有利可圖,是可以無限大的!讓我們發揮資本市場的威力,把過海隧道塞車的問題解決!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