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億人的2011

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06/01/2011)

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

先入為主地將人的存在視為負累,視為問題,答案永遠不可能正面樂觀。七十億人每天生活所需,必然大得難以想像。生活在貧困和戰亂的人,也必然會比以往更多。各式各樣的末日論大行其道,因為有些人未學會從正面去體察人存在的價值。

 

十八世紀末,人類文明由政治制度到科學發現到經濟活動,都在經歷前所未見的各種創新;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令到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思索,究竟人口增長和發展是否可以無窮無盡的繼續下去。英國人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1798年發表《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提出由於土地供應有限,所以當人口增長率高於農作物出產的增長率,最終結果將會是饑荒和戰亂。

《國家地理雜誌》就這個題目,做了些有趣的計算。原來,若果要為七十億人搞個大型派對,讓每人都有六平方呎的面積,夠跳舞盡興,所需的面積只不過是一千五百平方英里。換句話說,大概是廣州市那麼大的空地便夠了。言下之意,七十億的人口,數字上看來好像很大,不過,相比起地球之大,還不算什麼。

二百多年來,就算經歷過新型變種疫症、農產品的偶爾失收以及各種天災,世界人口仍然不斷上升。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但令人類更有能力對抗疾病和自然災害,對有限資源的應用,效率大大提升,也令地球可以容納的人口極限不斷上升。

事實上,近百年來,對人類文明最大的威脅和侮辱,幾乎全部源自計劃經濟和極權政治的人禍。可惜,時至今日,那些一生將自己禁錮在象牙塔的知識分子仍然不肯承認,計劃經濟和極權政治是同一個錢幣的兩個面。相反,他們斷章取義地讀《人口論》,將末日論的焦點,由食物供應轉到能源和環境,提出各種扭曲人性的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干預。說到底,這些新一代末日論者眼中,人,尤其是數以億計的人,永遠都是負累。

馬爾薩斯的觀點雖然悲觀,但還不算絕望。馬爾薩斯認為人的天性好逸惡勞,不過,有需要的時候,人還是會激發起創新的本能解決問題。配合過去二百年發展,人類文明的最大進步,就是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容許高密度的生活,也造就了許多新興經濟活動的出現,更大大提高了資源應用的效率。

去年,上海世博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許多人對這句話非常反感。可是,對更多人來說,尤其在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城市是讓人靠智慧和毅力創造自己未來的機會。當然,落後國家的城市,沒有香港的乾淨企理。可是,那些長年在冷氣房寫文章的知識分子,究竟憑什麼對那些到城市自力更生的人貓哭老鼠?

都市人自以為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近年,香港更多了一群以回歸大自然為理想的社運青年,對抗都市的發展。可是,平情而論,真正見識過世界其他地方真正的鄉郊,便知道這裡的所謂保護自然,是何等笑話。

新年伊始,我在此祝願大家,放眼世界,感受人存在的奇妙恩典,以及體會創造價值的樂趣。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