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nd買得過嗎?

am730 (C觀點M14, 2012.6.6)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特區政府發行的第二批iBond(抗通脹債券)已開始接受認購,朋友問我是否買得過。我說當然買得過,問題只是能否買得到。買得過的原因是iBond的條件非常優惠:通脹時利息與消費物價指數掛鈎,通縮時也保證至少有一厘息。這等如讓債券的購買者可以輸打贏要,不但可以抗通脹,還可以抗通縮。這樣好的產品,唯香港獨有,當然買得過。

 

歐美國家亦有發行與通脹掛鈎的債券,但都沒有最低利息的保障,如果出現通縮,就會變成負利率,要從本金裡扣減。此外,歐美政府發行的抗通脹債券,通常年期較長,短則十年,長則五十,年目的就是不能只讓購買者著數;年期唱,形勢會逆轉,購買者得承擔通縮的風險。

香港的iBond,年期只有三年,而這三年正是全球的低息期,買家對期間的風險比較容易預測。美國聯儲局說,低息起碼會維持到2014年,而歐盟若要維護歐元區不解體,亦得依靠量化寬鬆。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定是利息低,但有通脹,正是買與通脹掛鈎債券的最好時機。

港元與美元掛鈎,基本上已沒有匯率上的風險。三年期的美國國庫債券,利息只有0.35厘,比iBond的保證利率1厘還要低。因此,iBond只要申請得到,第二朝賣出去就已可以確定有錢賺。

上次特區政府發行的iBond,今年1月首次派息,按年率計,息率達6.08%。有這麼高的息率作範例,相信第二批的iBond一定會獲得高倍數的認購。

今次iBond的發行量為100億元,以1萬元一手計,合共只有一百萬手,全港一人一手也不夠。普通人若非大量貸款去申請,最多只能申請到一手,亦即是說只能解決1萬元的通脹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以推動政府發iBond而向市民邀功的政客,真是有點大言不慚,竟說自己協助市民解決了通脹問題。一個普通香港家庭的一年開支也要20萬吧,解決了其中1萬元的通脹問題有甚麼用?大概等如每人送一千幾百元罷了(市民買普通債券一樣有息收)。

上次政府每人派錢6,000元,給政客罵到狗血淋頭。今次政府發iBond,卻被政客說成解決通脹問題的好方法。其實一樣是政府派錢罷了,如果真是好方法,應是其他金融機構也樂於這樣做,人人要買多少就買多少,這才能真正解決通脹問題。現在是每人一手也不夠,錢多的人反有機會獲配售多一些,對沒餘錢或不懂得申請的人不公平。再者,今次巧立名目去派錢,行政費用遠比上次大,只是益了銀行與證券商。這樣不合理的做法,竟被輿論說成抗通脹的好方法,真不知道他們的眼睛長在哪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