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獨立吧!

(壹擋專政 A010, 2013.09.05)
年復一年,見到中小學生像趕鴨仔般步進校園,總會勾起一些童年回憶。我當年就讀的布廠商會公學,早幾年被殺了校。畢竟,出生率下降,需求少了,學校被淘汰,有傷感,但沒有驚訝。早前《壹週刊》也有報導荒廢校舍的故事。香港自稱地少人多,竟然出現底特律才會見到的怪現象,令人不禁質疑,特區政府的施政,是否已經淪為三流城市的水平。
「眼白白見那麼多資源被浪費,為何不去推行小班教學?」從前,我會覺得,小班教學是既得利益者的主張。由半日制轉全日制,已經是人為增加教師的需求;大環境的出生率下降,要保住教師飯碗,小班教學是很堂而皇之的藉口。站在家長和學生的立場,降低師生比率,無論如何也不是壞事。不過,見識過外國教育的模式,我開始相信,推行小班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不是人手資源的盲目投入,教育管理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轉變。由2007/08年至2012/13年,五年間,小學數目大減61間;小學生人數,由385,949名下降至317,442名。同期的小學教師數目,只由22,787名下降至22,173名。根據官方數字,每班的平均人數,31.7人,略為下降至27.5人。師生比例,由17.2對1減至14.4對1。從統計數字,平均來看,今天已經做到大概兩個老師照顧一班為數30人的小學生,其實不算太差。當然,那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香港教育制度,每科都有專門的教師;中學,小學都如是。每個小學老師,一年可能要接觸過百學生,單是授課已經消耗了老師的所有心力,實在很難要求老師們再做更多工作。
有沒有其他的管理模式呢?在美國,小學班主任,基本上負責了大多數科目的授課;只有個別科目,如音樂和體育,才交由專科老師。每個學年,班主任有機會長時間接觸同一班為數二、三十人的學生,對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會有更深入了解。說到底,每班學生人數,可能不是一個最佳的指標;每個老師和個別學生的交流時間和機會,更為重要。話說回頭,小學課程內容,大多是常識,究竟有沒有必要作分科專人教授的安排?香港小學組織模式和老師工作安排又是否合理?究竟有沒有其他更理想的學校管理方法?雖然我有一定觀點,但是只有通過事實的驗證,才可以反映真相。可惜,在香港這個計劃經濟式的教育制度,就算辦學團體和老師認同我這見解,也沒有實驗空間。在香港,學校永遠只有一種官方認可的管理方法和組織安排。退一萬步說,或者兩種制度各有可取之處;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需要。教育可以怎樣改革,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觀點。但是常識告訴我們,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由上而下的指揮,永遠都不及由下而上的互動。市場,就是眾人在資源分配和使用上,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務求達到更好的效果。明顯地,香港的教育問題,不是出於商品化,而是愈來愈政治化。官僚計劃經濟,以最政治正確的方法,服務政治。政治價值要公平,教育制度就對學生一視同仁;甚至矯枉過正,公平到忽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需要的事實。為了下一代着想,放過教育吧。沒有教育獨立,下一代難有獨立思想;沒有獨立思想,社會又怎能進步?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壹擋專政 A010, 2013.09.05)

 

年復一年,見到中小學生像趕鴨仔般步進校園,總會勾起一些童年回憶。我當年就讀的布廠商會公學,早幾年被殺了校。畢竟,出生率下降,需求少了,學校被淘汰,有傷感,但沒有驚訝。早前《壹週刊》也有報導荒廢校舍的故事。香港自稱地少人多,竟然出現底特律才會見到的怪現象,令人不禁質疑,特區政府的施政,是否已經淪為三流城市的水平。

「眼白白見那麼多資源被浪費,為何不去推行小班教學?」從前,我會覺得,小班教學是既得利益者的主張。由半日制轉全日制,已經是人為增加教師的需求;大環境的出生率下降,要保住教師飯碗,小班教學是很堂而皇之的藉口。站在家長和學生的立場,降低師生比率,無論如何也不是壞事。不過,見識過外國教育的模式,我開始相信,推行小班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不是人手資源的盲目投入,教育管理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轉變。由2007/08年至2012/13年,五年間,小學數目大減61間;小學生人數,由385,949名下降至317,442名。同期的小學教師數目,只由22,787名下降至22,173名。根據官方數字,每班的平均人數,31.7人,略為下降至27.5人。師生比例,由17.2對1減至14.4對1。從統計數字,平均來看,今天已經做到大概兩個老師照顧一班為數30人的小學生,其實不算太差。當然,那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香港教育制度,每科都有專門的教師;中學,小學都如是。每個小學老師,一年可能要接觸過百學生,單是授課已經消耗了老師的所有心力,實在很難要求老師們再做更多工作。

有沒有其他的管理模式呢?在美國,小學班主任,基本上負責了大多數科目的授課;只有個別科目,如音樂和體育,才交由專科老師。每個學年,班主任有機會長時間接觸同一班為數二、三十人的學生,對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會有更深入了解。說到底,每班學生人數,可能不是一個最佳的指標;每個老師和個別學生的交流時間和機會,更為重要。話說回頭,小學課程內容,大多是常識,究竟有沒有必要作分科專人教授的安排?香港小學組織模式和老師工作安排又是否合理?究竟有沒有其他更理想的學校管理方法?雖然我有一定觀點,但是只有通過事實的驗證,才可以反映真相。可惜,在香港這個計劃經濟式的教育制度,就算辦學團體和老師認同我這見解,也沒有實驗空間。在香港,學校永遠只有一種官方認可的管理方法和組織安排。退一萬步說,或者兩種制度各有可取之處;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需要。教育可以怎樣改革,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觀點。但是常識告訴我們,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由上而下的指揮,永遠都不及由下而上的互動。市場,就是眾人在資源分配和使用上,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務求達到更好的效果。明顯地,香港的教育問題,不是出於商品化,而是愈來愈政治化。官僚計劃經濟,以最政治正確的方法,服務政治。政治價值要公平,教育制度就對學生一視同仁;甚至矯枉過正,公平到忽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需要的事實。為了下一代着想,放過教育吧。沒有教育獨立,下一代難有獨立思想;沒有獨立思想,社會又怎能進步?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