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扶持電影業發展需三思

陳心田 –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文匯論壇 04.19.2007)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二月推出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在豐厚的財政盈餘之下作出退稅、減稅及增加福利的安排。在一系列的稅務退減中,港府把個人入息稅的邊際稅率及稅階回復至2002-03年度水平(每戶每季五千元上限),又向本港一百三十多萬的薪奉稅納稅者退稅,體現藏富於民的精神,獲得大部分市民支持是意料中事。退減稅收的同時,港府在社會福利、基礎工程、環境保護及教育支出方面的安排亦大致可以接受。

加大福利支出需謹慎

 有聲音認為經濟好轉,政府庫房豐收,財政預算應當加大福利支出,對這類建議我們要相當謹慎!經濟收縮期間,眾多市民飽受失業或開工不足之苦,社會福利如綜援在應急時紓解民困,支出增加無可厚非。現時由於經濟及就業情況逐步改善,很多市民收入因而相應增加,政府正正可以趁機控制支出。

今次比較特別的是綜援安排—向受助人發放額外一個月的福利金。不過當經濟及就業市場復甦,政府選擇增加失業綜援,始終與鼓勵就業的調子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抽用稅款扶助電影業效果有限

 政府其中一項三億元的公共支出用於鼓勵電影業發展。這種強行抽用稅款扶助某一工業的政策,與本港一向倚重市場主導之原則有所矛盾,對於推動電影工業的效果應該非常有限。畢竟官員不熟悉電影市場發展,不了解公眾需求,勉強參與多數只會事倍功半。兼且此例一開,給予其他業界要求政府財政資助的口實,當中除了涉及可能扭曲市場經濟、違背比較優勢及拖慢行業轉營外,更涉及雷鼎鳴教授常提到的追租現象(rent seeking)——業界把精力放在爭逐政府資源上而非透過競爭創財富,而這種行為是不利經濟發展的。

 政府希望電影業再展雄風,與其直接資助發展,不如專注打擊翻版,同時放寬對電影工作者拍攝本地外景的限制,反而更加實際。政府也可以協助業界與外地及內地有關單位對口談判,拆除當地電影業的原有壁壘,讓更多本地電影打入世界各地,增加港產片的市場空間。話說回來,過去本港電影工業多年來在沒有政府補貼之下,依然可以做出優異成績,證明「東方荷里活」要有長足發展,電影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及創意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提升預測財政狀況的能力

 最後要談論政府預測盈餘(或財赤)方面的能力。眾所周知,售賣土地的收入一直是港府其中一項主要收入,這項收入穩定性卻一直欠奉兼難以預測。普遍的情況是當經濟擴張時,市場對土地的需求比較殷切。2006年港府賣地成績優異,庫房自然多收。然而財政盈餘高達五百五十一億,竟然是原先估計五十六億的十倍左右!雖然說賣地估計難以準確,但現時的官方估計委實毫無指引性,反而淪為話柄。筆者認同早前有議員的建議,政府可以押後公佈預算案的日期,讓官員有較多時間籌集早一年度的收支數據,相信可以有助進一步提升他們預測財政狀況的能力。(文匯論壇)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