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衍生工具陷阱

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財經新聞  09.29.2008)   P33 經濟.企管    

 

股神畢非德曾早於2002年公開表示「金融衍生工具有如計時炸彈,是金融市場上的大殺傷力武器」。現在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被股神不幸言中,正是投資銀行無視衍生工具風險所闖出的禍,其設計的投資產品更禍及普羅百姓,香港便有不少人買了一些名為債券、實為衍生工具的產品而導致血本無歸。究竟衍生工具是什麼,能對社會有這樣大的破壞力?

風險轉移

其實最初的衍生工具,是對推動經濟有積極的意義。就好像農作物的期貨市場,能減低買賣雙方的不穩定性,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我們亦必須明白,如該農作物在交收日的市價和合約上的不同,農夫或批發商一方必然是輸家、另一方就是贏家。投資衍生工具是一個零和遊戲,內裏必然牽涉風險轉移。不過,如上述例子,當雙方對各自面對的風險都有充分的掌握,這樣的衍生工具是對社會有益的。

衍生工具從最原始的狀態不斷發展,到現在差不多想得到的事情,例如某股票的上落,以至美國總統會由誰當選,所牽涉的風險都可以用衍生工具對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衍生工具下必然有輸家贏家,問題是哪一方掌握較多資訊、對風險了解更多,哪一方的勝算便較大。所以當一般投資者在銀行被兜售衍生工具時,他們應該問問自己,對產品的了解程度比得上發行商嗎?買下這些產品會面對什麼風險?雙方的風險和回報合理嗎?現實是,市面很多衍生工具,發行商只付出很小的代價,就把很大的風險轉移到一般投資者手裏。

我們隨時可舉一些在零售銀行中,最流行的衍生工具作為例子;好像是外幣高息掛鈎存款,有如迷你債券並非真正債券,這些存款也並非真正存款,而是散戶可能在不經不覺中,已把他們的資金投入了外幣掩護性買權(Covered Call)╱保護性賣權(Protective Put)等衍生工具炒賣遊戲中。他們收到的所謂高息,實則是他們存款本身應有的利息,再加上賣出期權所得的期權金。既然收取了期權金或「高息」,散戶便當然要冒掛鈎外幣波動的風險了,而付出了期權金的「掛鈎存款」,發行商當然可在散戶包底下大炒特炒。這例子已經是市面上最簡單的,但在散戶決定做這些存款時,他們知道要面對這些風險嗎?銀行前線員工又是否有動機和能力向客戶解釋風險?如果散戶和前線員工在買賣這簡單衍生工具的溝通上都有困難,更遑論其他更複雜的結構性產品?

至於今次迷你債券風波,產品複雜性明顯比上述例子要高,零售銀行前線人員未必有能力了解產品的風險,而這些產品也不是第一天在市面出售,一向相安無事,又有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擔保,管理層也可能認為其風險極低(縱使他們可能明白風險不對稱的問題);而且銀行在替客戶落單時會依着金管局的指引(如填寫風險評估報告,雖然我們長期質疑那些報告對保護投資者的作用),苦主要在法庭上證明銀行蓄意誤導恐怕不能成立。可是,零售銀行作為中間人(發行商為投行),未有充分發揮保障散戶利益的角色;明知買賣雙方有很大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存在,銀行應該要做的,一是把產品的優點缺點完全向散戶解釋(但實際上不可行,散戶不可能都明白這些複雜的金融工具,也不排除若散戶明白了就不會買);一是為着保護散戶,索性不賣投行的產品。但零售銀行為着發行商給予的豐厚佣金,仍然要賣這些產品,結果,零售銀行縱使在法理上未必要負責任,但它們輸了散戶多年的信任。可以預期,零售銀行未來的非利息收入,就是為散戶提供的所謂理財服務的收入必然大減。

投行不值納稅人幫助

投資銀行發行的衍生工具令散戶死傷枕藉,如今美國發生的金融海嘯,不少投行卻又栽在衍生工具手裏,那他們不是應對衍生工具的風險了然於胸嗎?為什麼還是一敗塗地?投行的醒目仔的確善於轉移風險讓散戶接火棒,不過今次把爛資產包裝得太完美,連自己都蒙蔽了。有人說美國金融海嘯是自由市場的失敗,獅子山學會卻認為是市場在伸張正義,利人利己才是自由市場的真諦,損人利己的事做得太多,始終要本利歸還。這些投行,是絕對不值得納稅人花錢幫助的。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