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港交所壟斷海嘯後重建商機
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 (理財投資 P.31, 2009.2.11)
香港樓宇負資產個案於去年第四季急增三倍,又總值達1000億港元的銀團貸款於半年內到期,企業將要面對再融資的困難,這兩件事彷彿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所說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序曲。
事實上,世界經濟不容樂觀,從各國政府對挽救經濟用藥之重可謂前無古人,便知「復甦會在下半年出現」等言論只是哄小孩子的傻話而已。既然如此,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系,香港又怎能奢望倖免於難?勒緊褲頭過幾年苦日子是免不了的,然而,香港人實在應樂觀地、抱有希望的迎接當前的難關,因為只要政府不把石頭砸自己的腳,香港人將會在世界經濟的競賽中勝出,此話怎說?
吳宇森電影《赤壁2》有這樣的情節:劉備看見孫權軍中瘟疫肆虐,勢蔓延自己的軍隊,曹操大軍又隨時壓境,覺得要為自己的風險對沖一下,於是脫離孫權軍隊,移師夏口隔岸觀火。期間,關羽張飛趙子龍等人每天拍枱拍櫈,嚷着要「做點事」,與曹軍決一死戰,但劉備只拋下一句:「不能空有一腔熱血,要顧及眼下的情況,硬仗還是留給別人去打吧。」夏蟲不可語冰,等待是一種藝術,不是關張趙等武夫可以參透。結果,劉備在佔盡孫權便宜、待確定已轉刮東風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最容易的勝仗,從此奠下雄據一方、天下三分的大勢。
港須有良好股權融資平台
回顧香港,嚷着要「做點事」的人又何其多?還記得在炒股火紅的年代(其實只是兩年前的事),不少政客和評論員眼見新加坡的淡馬錫投資每年回報達兩成,又到處以「跳樓價」掃入銀行股票,便建議香港向新加坡學習。如今連李光耀媳婦何晶也要問責下台,辭去淡馬錫行政總裁一職,香港又勝新加坡一仗,不知當時建議向新加坡學習的人現在去了哪裏?可見港人不應妄自菲薄,但我們的政客總是迷信月亮是外國的圓,外國推出的消費券、貸款擔保、綠色經濟,無一不想照單全收,或許這是一百五十年殖民地統治的夢囈吧!
但只要放遠眼光,便知現在情況是主宰了全球兩個世紀的歐美列強後欄失火,還是五級大火,更糟的是還未找出起火原因,便胡亂灌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歐美政客們有如大詩人般有千金散盡的氣派,隨時擲出千百億元。但從英國國有化銀行後仍是麻煩不絕,經濟實力又不夠雄厚,以致有人把它與冰島相提並論;加上美國「頭痕資產紓緩方案」(TARP)的首批35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如泥牛入海,可見歐美根本在藥石亂投。
他們更自相矛盾,一方面限制行政人員薪酬以懲罰「貪婪」的銀行家,一方面又傾全力挽救這些銀行家經營不善、早應倒閉的銀行,他們正努力的摧毀賴以起家的資本主義制度!香港雖然遭到波及,但銀行體系仍然健全,我們也有龐大的盈餘支撐將因失業率上升而增加的福利支出。
香港人理財有方,優秀的往績就是最好的明證,香港人實幹、審慎理財的態度,叫我們面對目前的風暴仍遊刃有餘。金融海嘯凸顯了香港「大市場、小政府」模式不遜於別國,只要我們能保持一貫的優越制度,特區政府也可以如劉備般,在國際的經濟競賽中打一場輕鬆的勝仗,迎接將會紛至沓來的人才和資金,但前提是香港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平台,因為擴大股權融資規模將會是重建世界金融秩序的第一步。
現在資金緊絀的難題源於市場對風險溢價的重新評估:在太平盛世的年代,一般投資者,包括銀行(批出貸款也是銀行的一項投資),對風險的評估能較為準確,而且因自身的資金充裕,風險趨避(risk averse)的情況也較少,於是在獲利甚微的情況下,因債務人履行合約的數字遠高於違約的數目,銀行也願意薄利多銷多批貸款。
勿讓港交所壟斷股權融資
現在情況剛剛相反:兵荒馬亂,因前景黯淡,客戶大都不是希望用貸款來投資,而是用來救命,貸款的風險很高,銀行也因自身的資本充足率低而趨避風險,違約的數目又大增,就算銀行收取10厘高息,違約率只要有10%,銀行便要虧本,但現在收取10厘息又是如何的政治不正確!所以三五年內,以銀行融資這渠道啟動經濟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股權融資卻可在啟動經濟方面擔當重要角色,因為世界,特別是高蓄儲率的香港和內地,其實並不缺乏資金,投資者只是不想冒極大的風險以換取少許回報(如有一段時間,存款在花旗銀行的風險跟買它的股票相差無幾),但他們不介意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同時,企業在銀行和債券市場融資困難,也樂意在股票市場發新股集資。因其他渠道融資困難,企業發新股的價錢也一定較2007年的IPO狂潮時有許多折讓。在投資者和企業互相需要下,資金重新流動以啟動經濟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是香港有迎接這龐大生意的能力嗎?它現行的上市條例會否太多限制以致窒礙這方面的融資?在我們政府保護壟斷獨大的港交所底下,獅子山學會卻看不出,沒有競爭,它們會有創意及能力開拓新客源。例如在董事股權禁售期一事上,姑勿論禁售期變動的得失,港交所一言堂的態度,未為討價還價留下餘地,導致這樣的風波,其交際手腕的僵化,實在稱不上是一個世界級的機構。由這個爭議性甚大的機構,壟斷股權融資發展的巨大商機,不容競爭者進入,實在非香港之福。政府與商界實應研究引入交易所競爭制度,以免香港錯失重建金融秩序這重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