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泡沫總有爆的一天

李兆富- 壹週刊 (A004| 時事| 另壹角度- 05.06.2010)

百年難得一遇的環球性貨幣寬鬆政策,再次吹起了房產價格泡沫,香港的年輕人自覺置業困難,自然便想到了要政府出手。眼光狹隘,視線過不了鯉魚門的政客,也自然借民怨大罵高地價政策,大抽特抽其政治油水。在這種化學作用之下,復建居屋,忽然取代了最低工資,成為特區的第一大政策課題。

居屋,存在本來是為了讓房委會供給氧氣。一方面,將部分人從公屋轉到居屋,空出單位,紓緩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出售居屋的收入,也變成房委會的資本,減輕庫房的負擔。再者,中英聯合聲明的附件三,限制了當年殖民地政府每年只可賣地五十公頃,令私人住宅供應受制。當樓價不斷上升,人口同時也在增長,毫無疑問,居屋曾在香港的歷史,發揮了一定的功能。現時對復建居屋這個訴求最熱切的年輕人,正正是沒有親身了解回歸前那一段歷史的一群,所以他們才會如此鍾情這個政策。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所謂的居者「有其屋」是多大的一個美麗謊言。

居屋,在買下的首五年不可以轉售。表面上,設計是為了防止有人為了貪便宜。可是,說到底,參加居屋大抽獎,誰不是為了貪便宜?更正確一點,應該說首五年不可轉售的限制,是為了阻止任何人將居屋大抽獎的派彩變成實實在在的鈔票,減低一般人參與居屋大抽獎的動機,紓緩供求不平衡。可是銅板的另一個面,這個限制也令到居屋業主抵抗經濟衰退的靈活性減到最低。

市道尚可的今天,年輕人當中有誰敢說自己有一份穩定工作?一旦環境逆轉,供樓的壓力有多大,他們有想像過嗎?要是復建居屋,上了車的人結果又會是怎樣呢?難道屆時他們才上街爭取放寬首五年不可轉售的限制?就算過了不可轉售的年數標杆,居屋仍有補地價的問題。有誰可以肯定重新推出居屋之後的二、三十年,經濟會天天向上?我們協助青年人上車,可是我們不可以肯定他們未來的二、三十年都有能力每個月供樓吧!當然,買了居屋的人,可以將單位以原價售予房委會,這是一種保險,但是,他們以後都不再享有任何政府的房屋福利。這個原則,我們能夠守得住嗎?

人生職涯的前段,變數往往較多。置業後才發覺工作地點遠離住處的大有人在。租住的游牧族,明顯有更大的彈性,而這點住處靈活性的價值,日積月累起來,長遠便可以見到差異。要是每天在舟車勞頓上省半小時,一年間,便省下了接近半個月的工作日數,留來自我增值也好啊!

一般而言,人都是到了生活穩定了,才會想到置業安居。這不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對年輕人來說,早早將供樓擔子壓在肩上,無疑是綁死了未來。種種的夢想,都被每個月的按揭供款單撕碎。幾次金融風暴,證明了世間沒有樓價長升長有的神話,超出了一般人負擔的樓價,總會返回人間。年輕人最重要是用盡方法去增加自己的收入能力。置業是消費,要是覺得貴的話,請暫時忍一忍手。泡沫總有爆破的一天,到時賤物鬥窮人,你就會感恩當年的克制和努力。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