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並進的香港精神

謝毅- 信報 (專家之言, P43, 17/11/2010)

最近重看電影《香水》(The Story of Murderer)?這部電影改篇自暢銷小說,數年前上映,講述一個香水師為了製造「天下第一香」,不惜殺害無辜少女,劇情緊張刺激,但有一點想不通,主角在巴黎的魚市場出世,四周污糟邋遢令人作嘔,途人更恐佈,全部蓬頭垢面,像數十年無沖過涼,真係得人驚。

 

初時以為,草根生活艱難,無暇兼顧衛生,中產或以上應會好一點,於是問Go ogle 神,殊不知答案出人意表:歐洲人自從黑死病後,以為水會傳染疾病,於是避免沖涼,每月一次算多了,每年一次也大有人在,例如路易十六一年只沖兩次涼,皇帝尚且如此,何況平民百姓!

過去真的比現在好嗎?

另一方面,由於城市人口暴增,下水道超出負荷,污水經常湧出地面,加上居民缺德,隨手將冷飯菜汁,甚至糞便往窗外拋,嚴重影響衛生。由於城內臭氣薰天,香水便成為暢銷品,不論中產或貴族,莫不人手一枝,方便有需要時,拿來除臭(包括自己的體臭),也難怪主角要製造「天下第一香」了。

寫到這裏,讀者應該會覺得很掃興,不是嗎?歐洲一向予人的印象是湖光山色,巴黎更有「花都」之稱,充滿浪漫氣息,宮廷生活是你我的夢想,但實情是,按今日衛生標準,封建時代的歐洲根本不是人住的,就連堂堂貴族,也是表面風光,內裏骯髒,Lolita 要失望了。

情結源於偏見,偏見源於無知。很多歷史,我們沒有親身經歷,事後又無深入研究,於是人云亦云,把歷史任意美化(有時是醜化),總以為新不如舊,大嘆余生也晚。問題是,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從前,生活真的過得比現在好嗎?

港鐵最近有個廣告,對白不斷重複「不好意思」,有點像政府的宣傳片,加上背景音樂是《獅子山下》,批評者認為,這是消費「香港精神」,用以麻醉港人頭腦。也有人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從前機會多的是,只要肯努力必定有回報,即使在工廠做雜工,也可以升做廠長,然後自立門戶,成就一個白手興家的傳奇。反觀今日,工業北移,金融獨大,加上官商勾結,地產霸權,小市民只能任人魚肉,再無機會發圍了。

實情又如何呢?我想起另一個廣告,是廉署在2004 年拍的,有數個阿伯在酒樓一邊歎茶,一邊大話當年, 「什麼都係以前好」,鄰桌茶客看不過眼: 「以前好?鹹水樓收黑錢貪官污吏奸商黑道全部返來,到時連粥水都無得你食!」事實上,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福利遠遜今天,教育又不普及,大學只有兩間,公屋是少數人的福利,大部分人要住板間房,鹹魚青菜,八口一床(以前有套粵語長片,叫《一家八口一張床》),比比皆是, 「粥水都無得你食」,可不是亂說的。

因為有希望,所以再辛苦也是值得?好難講,試想,一間工廠,一百個員工,數個主管,一個廠長,由低做起,有多少個可以脫穎而出?在街邊做小販,扣除成本,還有給警察的茶錢和黑幫的保護費,還有多少錢剩?如果穿膠花可以發達,政府就不用把生果金加到一千了。你看舊區的長者,他們年青時難道沒有穿過?但穿了幾十年,到頭來,還不是一貧如洗,要靠生果金開飯?當他們聽到現在竟然有人歌頌昔日美好,彷彿遍地黃金,見者有份,心裏會有何感想?

其實,每個年代都有機會,在於你能否把握,單靠一股蠻勁是無用的,還要審時度勢。比方說,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工業產品暢銷世界,你卻停留在開埠初期,靠打魚維生,自然無運行了,對不對?但打魚都要出力呀,為什麼回報比別人低?無他,因為時代變了,經濟早已轉型,你不跟住變,就會被淘汰。同樣道理,現在是知識型經濟,勞力(不論是打魚、耕田,還是穿膠花)已經不值錢,最緊要食腦。

社會在變惟有適者生存

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九章「保障與自由」中說: 「每當有新發明誕生,必會淘汰一批人,他們過去辛苦所學的技能,忽然間失去了價值,這個情況,過去一百年經常發生。」香港也不例外,由開埠前的小漁港,到港英時代的轉口港,之後發展輕工業,現在是金融、服務業,社會不斷在變,惟有適者生存。

世代之爭,自古有之,不要奢望上一代會退位讓賢,正如曹仁超所講: 「我坐得好舒服,點解要讓給你?」這句話,無錯,是好難聽,傷害了很多脆弱心靈,但他有講錯嗎?撫心自問,如果上一代真的大發慈悲,給你讓位,你能否向天發誓,將來也發揮「雷峰精神」,未夠五十歲就提早退休,給下一代接捧?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敢發誓嗎?

是的,要成功,就要玩上一代不懂得玩的遊戲,友人宋漢生是一個典型例子。

他是網上書櫃aNobii 的創辦人,現時用戶超過四十萬(可能包括閣下),全世界都有人識,適逢電子書大熱,真是商機無限。當然,宋漢生是醒目仔,智商高,絕對有資格做獨市生意。不過,其他人若能善用Web 2.0,一樣可以殺出條血路,簡單如網上買賣,只要有眼光,月入數萬不是天荒夜譚。

你可能認為,上述例子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同意,但以前那些白手興家的人,又何嘗不是萬中無一?除了人云亦云,有什麼證據證明,以前的機會比現在多?

退一步說,就算穿膠花真的可以發達,也非一朝一夕,過程艱辛又漫長,分分鐘要十多二十年,如果有時光機,不知道現在的八十、九十後,可有勇氣回去一試?

說到底,所謂「香港精神」,貴乎與時並進,靈活變通,而非死做爛做。那些以為「香港精神」已經過時的人,其實是自己過時也不自知。

(謝毅-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