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中的創業家

李兆富-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23/12/2010)

上星期六,偶爾到中環走一趟,剛好滙豐銀行地下的公共空間,有一個中學生創業學習計劃的展覽。閒來無事,我便探進去看個究竟,順便為自己補充一下對時下年輕人文化的認知。瀏覽了大約十分鐘,我發現這班青年創業家有兩大共通點。

 

首先,他們所創的業,十居其八九都是手工藝的買賣。買買賣賣的生意,既容易理解,學生也可以從頭到尾,一條龍親手操作一般的營商環節。 有理由相信,學習計劃的設計,重點在於讓參與的學生明白到營商有不同環節,導師也傾向指引學生循買賣的方向構思生意。可惜,礙於法例的限制,學生沒有可能搞飲食和服務的生意實驗,否則,相信他們可以學到的營商知識會更多,更深入。

其次,參與的學生花了大量精力,在門面功夫上。攤位的布置,團隊的制服和產品的包裝,都很有心思。這種比賽有固定框架,參與的團隊所搞的生意,內容亦大同小異,所以,到最後,可以讓這些年輕人發揮的地方,就只有門面功夫這一層。

讓年輕人親身去操作的實驗式學習,總勝過只講不做。要是學習計劃的框架可以再寬鬆些,內容可以細膩點,參與的學生應該可以對創業過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在選擇做什麼生意的問題上,我主觀的感覺是導師和參與的學生,都未有用盡他們的創意和觀察力。創業的靈魂不存在,之後落實概念的過程,也難免流於操作,學習的結果無論如何都會打折扣。

幾年前,黎智英老闆還有點空閒的時候,他在集團內部搞了個創業意念計劃,選拔了一些年輕的同事,要他們在極度有限的條件,嘗試構思新的生意出來,我也被指派去做其中一些團隊的導師。

起初,同事們都絞盡腦汁,希望可以想出些與別不同的東西;也有一些團隊,從一開始便將精力放在猜度老闆和評審想見到的結果,畢竟,被選拔出來的都是公司的明日之星。所以,我給這批同事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請他們將生意的範圍盡量縮窄。再好的生意概念,要是沒有能力去落實,永遠都只會是一個概念,對任何人都沒有價值。

另外,公司為創業意念計劃的每一隊人,都準備了一點零用錢,可是我卻認為,參與的同事要先用盡公司可以提供到的資源,才去想額外的撥款。事實上,到最終不少團隊都沒有動用那筆零用錢。我相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資本不是創業的先決條件。相反,當資本得來太輕鬆,生意會得到先天的大頭症,很難有長久可持續的發展。開始習慣在缺乏養分的條件生存,壯大後的生存力也會更頑強。

有調查指出,香港雖然是營商自由度高的地方,不過創業文化卻相對薄弱。除了知識和技能之外,我相信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多數香港人在求學階段,已經被灌輸「避免錯誤」的思想病毒。創業的精神,就是要有心理準備,接受自己的想法可能完全錯誤。創業家會在跌低之後,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上路,溫室中培訓的創業家,差別就在這一點謙卑。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