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未來機會盡失?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06, 2010.3.17)

近來,越來越多朋友說會認真考慮移民他方。經歷過八萬五、科網爆破和沙士等人禍,這些香港人都沒有想過要離開。究竟這段日子發生了什麼事,忽然令到大家對這個地方信心盡失?

三月六日的遊行,一個看來只有八、九歲的小朋友,很憤怒地對鏡頭發表他的觀點:「我們都要食飯……都要讀書……這六千元,應該人人有份!」這句話,彷彿在控訴我們都欠了這位小朋友一點什麼。
 
以前的社會,沒有理所當然的福利。貧苦大眾得到的,叫做救濟。一般人,就算要艱苦一點,也寧願靠自己勞力。可是,同樣的一個社會,也造就了許多白手興家的巨賈富豪。當時,香港什麼都沒有,只有機會。
 
今天呢?香港好像什麼都有,唯欠機會。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違反常理的結局。為什麼當一個社會越來越富裕,機會卻好像越來越少?年輕一輩接受的教育越來越多,為什麼他們好像出路越來越窄?
 
從前香港人要發圍,今天變成八十後要上位。 驟眼看來,兩者只有些微差異。不過,發圍是突破障礙,自創新天;上位,卻是步前人後塵,論資排輩。從文字意境,也看得出香港的文化面貌,老早便開始發生變化。
 
機會不是閒放一旁,等待幸運兒來享受;出路,亦不會一早鋪設在地上。可是當機會和出路也成為了社會的責任,兩者的本質都變了,機會變成了福利,出路也將「發圍精神」縮窄成「上位文化」。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對新移民拿不到六千元表示痛心。這一幕演出,讓我們看清楚,由政客和政府合力吹捧的平等機會綱領,其實骨子裡想達到的,不是精神上的機會平等,而是物質上的分配均等。
 
其實那位遊行時要求人人都有份拿六千的小朋友,和高高在上年薪幾百萬的林煥光主席,兩人同樣在鼓吹絕對的平均主義;只不過前者是希望可以不勞而獲,後者則為了高薪厚祿。最諷刺是,這兩人要是拿到什麼好處,最終還是從納稅人的口袋中搾取。
 
就連最原始的社會主義思想,也會將掠奪人民勞動成果,包裝成各取所需,人盡所長。這個特區政府,慌張地向所有香港永久居民均分六千元,明目張膽用納稅人血汗錢,來為政府的民望補底,你說沉默多數又怎會不怒氣沖天?
 
不過,最令人氣餒的仍然是政客。當香港人為了目前而工作,政客卻無視歐美退休大鑊飯爆破的教訓,硬要將人家失敗的一套抄過來。政客不負責任,更要全民一起跟他們不負責任,實在教人心灰意冷。說到底,香港不論是那個派別的政客,原則上都是一樣的平均主義信徒,他們永遠都不明白,把機會創造出來的人,在背後花了多少心力。
 
當然,我們熱愛生命的一群,永遠都會為自己創造機會。要是香港無可救藥,遠走他方,亦未嘗不是一個方法。香港失去的,不是機會,而是那些願意去努力把機會創造出來的人。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