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資產泡沫
壹週刊 (另壹角度 A010, 2011.4.7)
當今的大陸市場,應該是史上眾多地產泡沫之中,最離譜的一次。
最近跟一位在大陸行走江湖朋友聊到房產泡沫,他提到一個有趣說法:「○五年,一個農民要在北京買房子,他要從乾隆年代開始便勞動;六年之後的今天,同一個農民,恐怕要從周武王的年代便開始勞動,才負擔得起在今天北京市裡置業。」
這個描述或者有點超現實。據說,大陸農民,去年的收入約為人民幣五千,到城市打工的鄉下人,待遇好一點的,每年或許可以拿到人民幣三萬多,而北京的樓價,則每平方米平均約人民幣兩萬,地點好一點的,價錢還可以更高。北京以外,大陸幾乎所有城市,房產價格都嚴重脫離負擔能力,由此可知現在大陸的泡沫,規模有多大。
八十年代末,一個日本平民家庭,要由爺到孫三代人一起去揹起物業的按揭,接下來就是近代經濟史中,最可怕的一次資產泡沫爆破。當年日本的經濟繁榮,惠及社會各階層,爆破的殘局仍然超乎想像。以大陸現時的客觀環境,更難想像這個社會又怎樣可能安然應對一次真正衰退。
「大陸政府有的是錢。如果社會有什麼不穩,派點錢安撫那些窮人。盧梭的社會契約,在中國人眼中,不是都變了用金權換治權嗎?房價高,便搞房屋福利;農民收入低,便補貼農產品。」許多人就是相信,大陸政府可以用穩定壓倒一切。
大陸政府花的錢,究竟是從什麼地方鑽出來?是稅收嗎?實情是大陸人多地廣,山高便皇帝遠,由上而下的政令,包括稅收機制,都像蜜蜂巢一樣,到處漏洞。十三億人當中,如實付稅的人,又有幾個?
大陸政府的經濟循環,多年來由貨幣政策驅動。信貸由國有銀行流入各非官非商的機關和地方部門,經過層層「過水濕腳」,最後才回到稅局。環環緊扣的利益輸送鏈,幾乎可以解釋大陸自九十年代起的所有政治現象,當然也包括這個持續多年而且越來越嚴重泡沫。
「如果說大陸政府透過信貸充撐場面,人民幣升值的現象又可以怎樣解釋?」在大陸國境以外,多數人都以為人民幣可以永遠升值,不過在大陸的國境內,人民幣的購買力卻不斷被削弱。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外匯管制之下,大陸境外的人民幣供應持續不足,而在銅板的另一面,就是大陸境內太多人民幣追逐太少貨物。
大陸雖然是世界工廠。不過無論是工人或投資者,既不可以真正自由地投資海外,政府便可以透過通脹,變相徵稅。另一邊廂,當人民想買外國貨,或者享受外國公司的免費服務,政府則重重阻撓,背地裡讓有關係人士肆意壟斷。
難怪大陸民眾,不會放過任何在境外消費人民幣的機會,享受自由的氣味。換個角度看,共和國的人民,跟周武王年代的農奴差不多,一生所有都奉獻給國家和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