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導的矛盾

壹週刊 – (另壹角度 A010 – 2011.5.26)

計劃多多的愛國精英有否想過,其實香港的行政主導,本來設計就不是要來進行高度干預?

下屆特首熱門人選暨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以大有為的姿態說:「要為做事而做官,不是為做官而做事。」這種雄心壯志,令我想起了香港第一任愛國精英特首董建華。香港人未必個個都認同小政府的價值。特別是滿懷理想的愛國精英,一朝權力在手,有機會一展抱負,你卻照頭一盆冷水淋下去,說小政府有什麼好,他們就會即時舉出一百幾十個事例,去證明給你看,其實以前香港殖民地政府,根本不是什麼小政府。說老實,大多數香港人都用功利的眼光看事物。只要公共政策可以被執行、有效達到目的而且副作用小,又有誰管它什麼小政府?不過,誰叫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就算每十年人口增加一百萬,各大公共政策範疇,總算應付得了。主權移交之後,樣樣政令都行得不順,究竟原因又是什麼呢?難道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就做不到?

特區成立的頭幾年,虎頭蛇尾的假大空,已經超越了殖民地百多年歷史的總和。那些沒有講便不存在的,例如中藥港、鮮花港,沒有成事,也搞不出什麼反效果。割地賠款去搞士尼,起初聲稱可以創造千億價值,到今天特區這個股東一毫子分紅也沒有收過,不過到了擴充的時候,納稅人卻強制要出資幫人做生意。美國的第二次科網泡沫都快要爆破了,數碼港仍然繼續是週末放狗散步休閒的好去處。曾蔭權連任之後,豪花近千億搞「全球最短的低速高鐵」,又心思思要用幾百億申辦亞運。為什麼香港人當家作主之後,竟然有些政策可以不了了之?為什麼有些政策,做了出來卻完全沒有收到預期的效用?為什麼副作用那麼大的政策,事前竟然沒有人看得到?計劃多多的愛國精英有否想過,其實香港的行政主導,本來設計就不是要來進行高度干預?當年殖民地政府,所有必須高度干預的政策,都會相應地建立一個類似民意代表的建制。文娛康樂地區清潔,有市政局;公共房屋,有房委會;公立醫院,有醫管局等。這種將政策範疇從行政機關的主軸抽離,是行政主導政府在迫不得已情況下,唯一可以有效落實政策的管治設計。

可是,特區成立之後的行政主導,變成了既要高度干預,又要集權中央的設計。那些本來獨立運作的政策,又收歸由特首領導的管治班子指揮。結果,政策由制定到落實,出現了幾種扭曲的形態:一,由脫離現實的長官意志開始,最終無法落實;二,為了滿足政治既得利益者的訴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各種可能的副作用;三,政治問責官員心態離不開政策官僚身份,在為求執行的方便,結果搞出面面不討好的惡法。說到底,世上各種政治體制,行之有效的沒有多少種。特區中央集權行政主導,原則上只可以作非常有限度的干預;由一個大有為的特首來主導這台管治機器,最終只會加快這種制度的崩潰。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