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建居屋是解決樓價高企的良方?

文匯報 (文匯論壇 A18, 2011.6.28)

 

興建居屋,其實是要整體香港市民,為了某些市民希望一圓其置業夢而犧牲;有錢的香港人交多了稅並不可惜,可憐的就是那班最貧苦的大眾,把政府本應用於社會救濟的資源補貼一班公屋富戶,到底是什麼道理?今天樓價高、利息低,但利息上升、樓價急跌之時,負資產往往就摧毀了一個人的一生。為何我們如此善忘,希望悲劇再次重演?
日本大地震至今已經3個半月,受海嘯衝擊而引致的福島核事故仍未解決。雖然不斷有消息指在不同的生物、地方探測到輻射,早前更有傳言指是次核事件將史無前例地升至第8級,以反映其嚴重性,但事件明顯已經不再是香港人熱烈討論的話題。日本不再等於恐懼,生活就好像已經回復正常。人,總是善忘的動物。
近期社會上的熱熾討論總離不開居屋。自從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到訪、特首於訪問中表示樓價高得驚人之後,復建居屋的傳言馬上不脛而走。然而回想起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因為負資產而引起的悲劇,獅子山學會真的不希望看見居屋復建。
有人認為現今樓價高企,在政府不給予幫助的情況下,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真的難以圓其置業夢想。復建居屋既可以增加樓宇供應,平衡今日樓宇供求失衡的情況,對壓抑樓價有正面作用。而且基層市民亦可以從公屋搬到居屋,從居屋搬到私樓,居屋作為公屋與私樓之間的階梯,更加有助於整體社會向上流動。再者,居屋於過去數十年都行之有效,實無反對之理。
居屋助置業受質疑
然而,這些想法是否過於一廂情願?
最少,筆者看不見居屋在社會流動性上有何正面的角色;從公屋搬到居屋,從居屋搬到私樓其實不過是美麗包裝。購買居屋所得到的,不過為一個不完整的業權;如果想要在自由市場中放售居屋單位,業主必須先向政府補足地價才可出售。既然是100%地價,到底優惠在哪裡?
而在未補地價的綠、白表市場中放售居屋,價格亦不可能追貼私人市場。賣樓得來的錢在還剩下的按揭後,是否就足以在私人市場中負責首期?似乎事實和想像有很大差距。
香港現今面對的不是居住問題,而是置業問題;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有居所,不過是樓價高以致難於置業,但置業不屬於急性的需要。希望置業的年輕人其實仍有居所,到底是在供樓的情況下容易儲錢,還是無債一身輕的情況下容易儲錢?答案根本毋庸置疑。
所以,「居屋可以幫助市民更容易達至購買私樓」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公帑補貼公屋富戶不合理
而想要透過復建居屋以增加樓宇供應的想法更是令人費解;難道建屋的任務就只有政府可以完成?與其要求政府撥地興建居屋,為何不直接要求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把興建居屋的地交給私人發展商發展,其實一樣可以達至增加樓宇供應的結果,為何一定要以居屋的形式進行?節省行政費用之餘,政府亦無需承擔發展風險,賣地收入令政府更放心推行減稅、退稅等利民措施。興建居屋,暗地裡就是要整體香港市民,為了某些市民希望一圓其置業夢而犧牲;有錢的香港人交多了稅並不可惜,可憐的就是那班最貧苦的大眾,把政府本應用於社會救濟的資源補貼一班公屋富戶,到底是什麼道理?
再者,置業往往就是大多數市民人生中,數目最大的交易,而且往往都需要以借錢去完成。今天樓價高、利息低,但利息上升、樓價急跌之時,負資產往往就摧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回想過去,負資產使多少香港人賠上寶貴的性命,為何我們如此善忘,急急地希望悲劇再次重演?

興建居屋,其實是要整體香港市民,為了某些市民希望一圓其置業夢而犧牲;有錢的香港人交多了稅並不可惜,可憐的就是那班最貧苦的大眾,把政府本應用於社會救濟的資源補貼一班公屋富戶,到底是什麼道理?今天樓價高、利息低,但利息上升、樓價急跌之時,負資產往往就摧毀了一個人的一生。為何我們如此善忘,希望悲劇再次重演?

日本大地震至今已經3個半月,受海嘯衝擊而引致的福島核事故仍未解決。雖然不斷有消息指在不同的生物、地方探測到輻射,早前更有傳言指是次核事件將史無前例地升至第8級,以反映其嚴重性,但事件明顯已經不再是香港人熱烈討論的話題。日本不再等於恐懼,生活就好像已經回復正常。人,總是善忘的動物。

 

近期社會上的熱熾討論總離不開居屋。自從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到訪、特首於訪問中表示樓價高得驚人之後,復建居屋的傳言馬上不脛而走。然而回想起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因為負資產而引起的悲劇,獅子山學會真的不希望看見居屋復建。

有人認為現今樓價高企,在政府不給予幫助的情況下,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真的難以圓其置業夢想。復建居屋既可以增加樓宇供應,平衡今日樓宇供求失衡的情況,對壓抑樓價有正面作用。而且基層市民亦可以從公屋搬到居屋,從居屋搬到私樓,居屋作為公屋與私樓之間的階梯,更加有助於整體社會向上流動。再者,居屋於過去數十年都行之有效,實無反對之理。

居屋助置業受質疑

然而,這些想法是否過於一廂情願?

最少,筆者看不見居屋在社會流動性上有何正面的角色;從公屋搬到居屋,從居屋搬到私樓其實不過是美麗包裝。購買居屋所得到的,不過為一個不完整的業權;如果想要在自由市場中放售居屋單位,業主必須先向政府補足地價才可出售。既然是100%地價,到底優惠在哪裡?

而在未補地價的綠、白表市場中放售居屋,價格亦不可能追貼私人市場。賣樓得來的錢在還剩下的按揭後,是否就足以在私人市場中負責首期?似乎事實和想像有很大差距。

香港現今面對的不是居住問題,而是置業問題;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有居所,不過是樓價高以致難於置業,但置業不屬於急性的需要。希望置業的年輕人其實仍有居所,到底是在供樓的情況下容易儲錢,還是無債一身輕的情況下容易儲錢?答案根本毋庸置疑。

所以,「居屋可以幫助市民更容易達至購買私樓」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公帑補貼公屋富戶不合理

而想要透過復建居屋以增加樓宇供應的想法更是令人費解;難道建屋的任務就只有政府可以完成?與其要求政府撥地興建居屋,為何不直接要求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把興建居屋的地交給私人發展商發展,其實一樣可以達至增加樓宇供應的結果,為何一定要以居屋的形式進行?節省行政費用之餘,政府亦無需承擔發展風險,賣地收入令政府更放心推行減稅、退稅等利民措施。興建居屋,暗地裡就是要整體香港市民,為了某些市民希望一圓其置業夢而犧牲;有錢的香港人交多了稅並不可惜,可憐的就是那班最貧苦的大眾,把政府本應用於社會救濟的資源補貼一班公屋富戶,到底是什麼道理?

再者,置業往往就是大多數市民人生中,數目最大的交易,而且往往都需要以借錢去完成。今天樓價高、利息低,但利息上升、樓價急跌之時,負資產往往就摧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回想過去,負資產使多少香港人賠上寶貴的性命,為何我們如此善忘,急急地希望悲劇再次重演?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 祝越山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