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政府海闊天空
信報 (專家之言B13, 2012.2.15)
德蘭修女叫世人景仰,是因為她受上帝感召,聽從內心的呼喚,自發的到印度加爾各答街頭,擁抱、清潔和治療垂死的病人,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如果當年她不選擇走到街頭最前線,而選擇當社會福利官員,縱使她掌握多少資源,多得像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每年有數百億元的開支預算,很難想像,她的事蹟會像現在般深遠影響和感動人心。因為當一個福利官,哪怕他自讚自說做了多少好事,派了多少錢,作為市民的你,又會否尊敬福利官員多於德蘭修女?上一任搞福利的問責官員,讀者們還記得是誰?
做善事心先行政府雖然有大量資源,理論上可以幫助很多弱勢社群,但服務的質素,受助人的數目,以納稅人付出天文數字的金錢計,似乎和德蘭修女這類有心人的效果不成比例。
說到底,做善事是心先行,錢其次。問題是當政府介入慈善,慈善便立刻變質,善心要按指引辦事,加上一堆冷冰的數字,前線人員失去了自由。最後錢花了,要幫的人又幫不了,社會又怎不充滿怨氣?
有醫生曾對我說,在醫管局工作的日子,有許多掣肘;例如,有病人急症入院,可能先由實習醫生應診,一層一層往上滙報,待有經驗的醫生判斷時往往延誤了診斷的時間;用藥又有一定的指引,醫生不想背黑鑊,用藥都傾向保守,不敢用一些他認為最好、但可能要冒風險的治療方法。
政府包辦誰得益
看着病人得不到最好的治療,有些病人更因此失去生命,令他非常沮喪。最後,他出了私家醫院執業,少了掣肘,多了用藥的自由,行醫由原來的無奈,得到了解脫,救多了人,現在容光滿面,錢賺多了乃是後話。
在香港,不少政客、社運界都有一個迷信,就是社會有問題,他們就條件反射,向政府攤大手板,建議搞一個政府部門,請幾十個官,分派資源給若干民間慈善機構,處理某一類問題;有新問題,又成立另一個政府部門,再請幾十個官,同樣的派錢。不過,慈善機構收了政府錢,便要跟政府指引,綁手綁腳。最後,官得了益,社福機構又肥上瘦下,利益一層層被剝削,弱勢社群又有多少得益?
最近,我收到一個電郵,美國伊拉克撤軍,軍人回歸。國家雖然有退伍軍人事務部,負責發放退休金醫療等事宜,要他們重投社會,難免有適應的問題。
如果香港的議員一定要求政府增加撥款,政府又條件反射,請幾個副局長和常秘監察各樣撥款。但美國就有一個叫Adopt-a-Soldier的運動,由小學到電台名嘴,沒有將責任推給政府,而是自發的組織起來,一手包辦募捐、寫信、包禮物送給退伍軍人,不靠政府。不同州郡有互不隸屬的組織推行,籌款和招聘義工的過程,扮演了教育公眾的角色,政府連製作宣傳片都省卻了。
美國人在2008 年捐了超過3000 億美元的善款,佔GDP 約2%,同樣的比例,如果在香港,是一個400 億港元的金庫。不過,我們的社福界有沒有嘗試放低身段,向私人市場募捐?
私人市場募捐
有社福界前立法會議員「二撇雞」就公開跟我說過「無從入手」。但無國界醫生不靠政府,善款捐到外國,2010 年就籌了2 億多元,為何「二撇雞」做本地慈善事業,人家做到,他卻認輸?
做慈善是要有心;想幫人又不放低知識分子的身段,感動不到市民和大企業捐輸,最後只靠政府,「揸頸就命」,什麼都做不到。
民間募捐是一片大的天空,那裏有自由、有資源,只差有心人。
各位社福界的朋友,如果你們是想幫人,而不是只想出糧,我鼓勵他們發掘這個寶藏。向政府攤大手板,有誰不懂?但這樣沒出息,好看嗎?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王弼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