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能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
信報 (專家之言B13, 2012.3.7)
政治冷感是筆者眼中香港人的特點。無論回歸前後,香港人都沒有當家作主的權利;97 前是倫敦,97後是北京。
雖說一國兩制,但香港人的心底裏都知道真正的權力並不在香港。或許如此,所以香港人從來對政治都不太熱衷。每年對1989年六四事件的悼念,和2003 年開始的七一遊行,是筆者印象中香港人少有對政治的參與。
政治冷感就是福氣
能夠對政治冷感,其實是一種福氣;古時唐太宗在位,開創貞觀之治,無人過問他的權力由來。
古羅馬亦是如此,奧古斯都繼承凱撒,打敗安東尼,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獨裁者,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內戰,換來在位43年的和平、繁榮。這段好日子之後,人人都只知奧古斯都,古羅馬的民主傳統、選舉制度都被忘記得一乾二淨。
政治冷感,是經濟繁榮的副產品,是一種只有社會安定、經濟穩定發展的地方才有的福氣。
今年的特首選舉,雖然只有1200 人有權投票,卻吸引了全香港人的目光。日日新鮮的黑材料固然吸引無比,另一方面卻是人心思變。
香港於過去十年經歷了太多經濟動盪,香港人變得政治熱衷只是時間的問題,是不可改變的方向。
改變(Change)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詞彙,畢竟每個人都期待明天會更好。然而,事情總是說易行難。口口聲聲說要改變的人多,真正可以成功的人少。望望周圍多少朋友減肥最終成功的(包括男、女),你便知道要改變的難度。
打機可以簡簡單單按幾個掣就重新開始,但只在虛擬世界出現。畢竟這個世界早有自己運行的一套,硬着頭皮要將地球轉動的方向改變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中國歷朝多次變法,只有極少數如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其餘像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等卻多以失敗告終。
雖然改變難,但政治可以不理性;政客用一個激動人心的詞彙,再加上幾分巧言,足以讓選民對你產生無限的憧憬,做就這個詞彙成為政治上一個最有力的口號。
強如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之前已經當過10 年參議員, 都以Change 作競選口號,更何況一些無公職、無往績可供參考的概念股候選人?
當然,政治是政治,選舉就是什麼事情都當選之後再算。要增建公屋?無問題。要標準工時,都無問題。要打倒地產霸權?更加無問題。選佢,就什麼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失憶是每個政客都會患上的不治之症。
失憶是政客的通病
像今年特首選戰之中,被認為是代表求變一方的候選人。其失憶的速度就令人嘆為觀止;選戰初期,情勢落後,所有論壇都有請必到,但當他民意領先的時候就馬上改變策略,改打鐵桶陣,選舉論壇頓變成可有可無的活動,保存優勢最重要。
但競選活動是不會因為不須出席論壇而停止的;不過,是目標轉變到商界而已,其終極版政綱就被評為討好地產商之作。之前所說的種種,突然之間消聲匿迹。
寡情薄幸的男人萬千,從來世上何止一個;是黃霑先生的詞寫得好,是市民枉信了他的花言巧語,變幻原是永恆。
有人天真的以為,協助一個一生為地產商打工的候選人,支持他成為特首,代表可以清算地產商霸權,為自己的失敗出一口氣。但現在,有人未登天子位,對原來的窮酸支持者已經用完即棄,向原定的批鬥對象投懷送抱:港人港地,看情況吧。被政壇一夜情玩家「?完鬆」,爽嗎?
就當這位情聖當選後對地產商又立刻變臉,把從前乞求生意的冤屈氣爆發出來,要清算地產商。可是地產霸權,早已分散風險,衝出國際,生意增長還比本地的好。
特區亂局ungovernable, 早已看在眼裏,由得無能者窩裏鬥。
繼續搞文革下去,搞階級鬥爭,損失最大的,不也是現在搵不到錢的一班?
廢青,承認自己的無能,知恥近乎勇,從頭來過,了解成功為何是別人而不是自己,絕對是扭轉命運站起來的唯一辦法。希望給政壇「?完鬆」狎弄後為你翻盤,過主啦!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祝越山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