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扶貧 脫貧須由己

am730 (C觀點M12, 2012.6.28)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新公布的香港堅尼系數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正在進一步惡化。有人認為這是政府扶貧不足的結果;亦有人認為這是政府任由「地產霸權」橫行所造成的;而我則認為更根本的原因,是有一部分人在香港轉型的時候沒法跟得上所導致的。

因為,造成貧富懸殊的源起,是收入上的差異。如果社會上有一部分人長期沒法掌握大都會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得爭著去做清潔、看更、信差等知識含量低的工作,他們的收入是必然與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有距離的。

收入的多寡會影響儲蓄能力,儲蓄能力又會影響投資能力。有投資能力的人,除了有工資上的收入外,還可以有資產升值上的收入。擁有資產是分享社會經濟增長的最快捷途徑,沒有資產的人在這方面十分吃虧。久而久之,有資產的人與沒有資產的人的貧富懸殊就會愈拉愈闊。

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規則,在社會制度未作根本改變之前,任何個人都無法不受這套遊戲規則的制約。現時,社會上有些意見領袖認為這套遊戲規則不好,號召大家與這套規則對著幹,希望藉此改變整個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這項社會工作很偉大,但難度極高,可能非一代人可以完成。投身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有犧牲精神,而不是指望個人脫貧。

生活在香港這樣相對富裕的資本主義社會,政府一定有社會資源進行扶貧,譬如建公屋、提供交通津貼,甚至幫貧窮學生去遊學,以開闊視野。此外,政府還可以立法制定最低工資,並要求僱主提供各式福利。但這些都改變不了處於相對貧窮的人的心理狀況。

因為政府提供的扶助,只能去到某一個水平。這是一個先得有社會共識的水平,一定是一視同仁的最起碼水平。政府只可不斷提高這個水平,但不能幫助個別人士脫離這個水平。因此,依賴政府扶助,只能生活在社會最低的水平。政府愈做得好,就愈不會有人生活得比這個水平更差。因此,接受政府扶助的人,心理上不會好受。

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個人若想脫貧,唯一的途徑是靠個人奮鬥。這種獅子山下的精神,已被新一代紅衛兵視為政治不正確;但很可惜,除此之外我尚未看到有其他更可行的途徑。

就我接觸到的成功脫貧的例子,所走的路其實差不多,不外是先努力讀書,掌握好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繼而勤奮工作去增加收入。當一個人的收入能超越基本生活所需時,就可以有額外的積累。如果肯省吃儉用,積累的速度就可以快一些。積累至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進行投資,賺取工資以外的收入,逐步成為富裕階層。脫貧由己,仍是不逆的道理。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