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投機、屈機到爆機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B14, 2012.7.09)

 

任何意見調查,都只不過是意見調查。客觀事實,就是客觀事實。兩者會重叠,但也有相離的時候。說到底,意見調查和事實,沒有必然的關係。

LIBOR,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意見調查的結果。甚麼?無錯,LIBOR是英國銀行同業,每天早上的一次意見調查。問題是這樣問的:「在今日上午11時,你會願意用一個怎樣的利率,向銀行同樣拆借?(At what rate could you borrow funds, were you to do so by asking for and then accepting inter-bank offers in a reasonable market size just prior to 11 am)」

首先,願意借,不代表你一定要借。再者,你願意借,也不代表有人願意借給你。換句話說,LIBOR原則上是「最優惠利率」,但實際上,也可以是有價無市。

事實上,早在2008年5月,也就是金融海嘯爆發之前,《華爾街日報》已經有報道,質疑LIBOR能否真正反映借貸成本。更重要是,當時的LIBOR有否忠實地反映銀行業的資金情況?又或者,銀行業曾經合謀,壓低LIBOR,令銀行看似無事?

原則上,LIBOR是一種指標。有指標,就可以堆砌成衍生投機工具。不過,由LIBOR衍生出來的投機工具,價格卻受由銀行業可能操控的LIBOR去定。就算你沒有甚麼財務學的博士學位,也可以一眼睇得出,這是投機變「屈機」,「屈機」到「爆機」的制度缺乏。

LIBOR可以改嗎?其實,問題不是出在LIBOR上,而是整個銀行業和貨幣發行制度以及政府的赤字,都緊緊地掛鈎在一起,環環緊扣。銀行業和政府相互依賴。銀行有政府做靠山,自然不怕輸,放大風險,這是投機工具盛行的原因之一。這個系統問題,改得了嗎?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