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 經濟學看分組循環制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B12, 2012.8.03)
八個球員,在奧運羽毛球比賽,因涉嫌為「走線」,未出盡全力,被取消資格。
競賽精神最重要一則,就是大家都有爭勝的心。平時,這樣講會被人說是功利。不過,問題出現之後,我們才發覺,如果競賽是為了提升整體的技能水平,這個崇高的理想,就惟有靠爭勝這個人的功利目標來推動。
任何新現象,背後總有新的因素。今年的奧運羽毛球,就是因為將淘汰制,改變成分組循環制;選手為了避免首名出線,在下一輪遇到強敵,所以紛紛選擇走線。雖然我不會說運動員和國家隊是情有可原,不過,難道制度的設計者又不是太過天真嗎?
經濟學的博弈論說明,分組循環制,難以避免參賽者為了得到最終大獎,作出策略性考慮。事實上,在這種世界級的比賽,個個都是頂尖高手。策略性考慮,對最終能否獲獎,更為關鍵。
話說回頭,為甚麼要由淘汰制變成分組循環呢?循環制,其中一個表面上的好處,就是不會令太多本來有可觀性的強隊,在初賽階段便被淘汰。再者,循環制多打幾場,觀眾也有多點賽事可以欣賞,像英超等對依賴收視支持的比賽,好處十分明顯。不過,真正的循環制,要所有隊伍都比賽過,極度費時,不適合奧運或者世界盃這種嘉年華會式,有時限制的競賽。所以,主辦的單位,才會想出分組循環這種混合制度。
或者,回到最基本,簡單的淘汰制,可能在個別情況下,對某些運氣差一點的參賽者來說,是一種可惜。
不過,至少制度上,卻確保了金牌是實至名歸。奧運要是忠於競賽精神,還是應該取替分組循環。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