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委靡不振的真正原因

壹週刊 (壹擋專政 A010, 2012.9.20)

 

由古至今,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是什麼?

稅?不完全正確。

古代社會,沒有政府機器,收稅不易。所以,大多數統治者,要依賴封建制度下的農奴,為他們耕作;而統治者是軍人階級,藉以維持封建制度。統治的本質,就是暴力。

中國很早走向現代政府的雛形。比較其他地方,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除了是軍人階級,還有一個運作政府的文人官僚系統。這個獨特的現象,令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模式,也與別不同。自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古代的大城市,已經有離開了農地的自由人,進行各種工商貿易。這種背景之下,古代思想家,早就開始觀察市場經濟,例如《史記》的《貨殖列傳》。

市場經濟,就是商人和城市一起演變出來,銅幣另一面,就是新興的文人官僚。政府的規模愈大,需要的資源也愈多。但是,除非是純粹的勞力工作,才可以令統治階層以奴役的方法,從人民身上抽取價值。隨着經濟模式愈來愈複雜,創造價值的過程勞力所佔的比例愈來愈少,技術和思考的空間愈來愈多,統治階層不可能再透過奴役去抽取價值。

由古代走向現代的過程當中,統治者想到的方法,除了稅收,還有鑄錢,以及壟斷天然資源和重要工業。秦滅六國,擴大官僚,統一文字,鑄錢和礦產國有化。這些在中國歷史科有教,但填鴨式的課程裡,卻沒有真正批判式的討論。為何秦代統治者要統一文字?那當然是為了統治。鑄錢和礦產國有化?那是為了向愈來愈膨脹的官僚提供資源。秦代統治者,不是始創這些經濟政策的人;據說,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最早將統治權力介入市場的方法制度化。

權力介入市場,總有堂而皇之的理由,這是另一個由古至今不變的現象。但是,說到抽取民間資源,最直接的是稅收,人民用各種辦法避稅,造成各種扭曲。這一點,古代的統治者,早就察覺。所以,官僚愈膨脹,需要資源愈多,介入經濟就愈深,官僚也更膨脹,成為了惡性循環。「權力介入市場,界線應劃在什麼地方?」中國古代第一次辯論這個題目,著名的《鹽鐵論》,就是在漢武帝軍事擴張三十年,統治官僚膨脹之後進行。再發展下去,人類文明出現銀行金融制度。統治者又多了一個高效的方法抽取資源。基本上,統治者可以不用任何人的同意,不費一兵一卒,甚至在絕大多數人都不察覺的情況下,透過增發鈔票,抽取民間資源。也有人說,通脹,是各稅種之中,最邪惡,也是破壞力最大的一種。量化寬鬆,其實就是重複着過去。近年各國央行的不斷干預,填鴨式教育美其名說這是救市場;實際上,是為了政府的負債。所以,統治階層愈膨脹,要抽取的民間資源就愈多,市場就愈萎縮,創新和價值就愈少。金融海嘯四年了,政府規模愈膨脹,市場就愈扭曲,復甦就更遲緩。什麼稅務金融改革,根本不是重點。真正出路是限制統治階層的規模。問題是,統治階層會受制度的約束嗎?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